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五代十国 >> 详情

北汉联辽抗周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8-05 | 阅读:1832次
历史人物 ► 刘知远

北汉联辽抗周是五代十国末期重要的战略联盟事件,展现了小政权在夹缝中求存的典型外交策略。北汉作为五代中唯一位于北方的十国政权(951—979年),长期依赖契丹辽国的军事支持对抗后周及北宋的统一攻势,这一联盟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军事格局。以下是详细分析:

北汉联辽抗周

一、历史背景与联盟形成

1. 北汉的立国基础

北汉由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弟刘崇(后称刘旻)建立。951年后周代汉后,刘崇据河东十二州自立,但疆域狭小(仅今山西中部),兵力不足3万。为抗衡后周,刘崇即位当日便向辽国称侄,换取军事庇护,开启"父皇帝—儿皇帝"的臣属关系。

2. 辽国的战略考量

辽太宗耶律德光时期已有南扩野心,扶植北汉可遏制中原统一进程。辽穆宗应历年间(951—969年),虽内政混乱但仍维持对北汉支持,通过册封、驻军(如驻晋阳的辽将挞烈)控制北汉外交,同时获取岁币(年输辽绢三万匹)和经济特权。

二、关键战役与联盟运作

1. 高平之战(954年)

周世宗柴荣亲征北汉,辽汉联军与周军决战。辽将杨衮率万余骑支援,但因北汉主帅张元徽轻敌冒进战死,辽军未全力参战而撤兵。此战暴露辽汉协同弱点,周军缴获北汉军需器械"不可胜纪"。

2. 晋阳围城(969年)

宋太祖赵匡胤趁辽景宗初立之机围攻北汉都城,辽军分兵两路救援:耶律挞烈出石岭关,乌珍自白马岭驰援。宋军因暴雨疫病撤退,但此役摧毁北汉边境城寨四十余座,削弱其防御体系。

三、联盟的政治影响

1. 北汉的附庸化

北汉君主需经辽国册封(如刘继元即位时辽遣使持"宣命册"),外交文书称"辽朝"。979年宋灭北汉时,辽援军迟滞未至,反映北汉战略价值已随辽国战略重心转移(转向幽云十六州)而下降。

2. 宋辽关系的预演

持续的辽援北汉促使后周、北宋强化边防。柴荣北伐(959年)夺回瀛、莫二州,宋太宗灭北汉后立即发动雍熙北伐(986年),可见北汉问题实为宋辽战争的序幕。

四、军事技术与战术特点

辽军骑兵战术与北汉山地防御形成互补:

北汉依托汾河谷地建立"驿道—堡寨"体系,辽军擅长的轻骑兵突击在河东多山地形受限,故多以威慑性出兵为主。

北汉军配备"步跋子"山地步兵,与辽军"铁林军"重骑混编,在高平之战中曾令周军"初见而惧"。

这一联盟最终因北宋统一决心和辽国战略调整(982年后萧太后专力经营南京道)而瓦解,但其地缘博弈模式为后世宋辽檀渊之盟提供了历史镜鉴。北汉的存亡凸显了十国政权在大国竞争中"以小事大"的生存智慧与局限。

文章标签:

上一篇:唐朝三彩釉陶兴 | 下一篇:欧阳修:宋朝文坛领袖的人生轨迹

北汉联辽抗周

五代十国刘知远

北汉联辽抗周是五代十国末期重要的战略联盟事件,展现了小政权在夹缝中求存的典型外交策略。北汉作为五代中唯一位于北方的十国政权(951—979年),长期

五代少数民族政策与文化融合探索

五代十国石敬瑭

五代十国时期(907-979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的阶段,北方沙陀、契丹等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政治、军事、文化上深度互动,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政策与文化

符彦卿三朝节度使

五代十国节度使

符彦卿是五代至北宋初年的著名将领,出身将门世家,其父符存审为后唐名将。他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及北宋五朝,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

南唐灭闽吞建州

五代十国建州

南唐灭闽吞建州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扩张的重要事件,发生于公元945年。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1. 背景与政治格局 闽国内乱:闽国自王审知

北汉联辽抗周

五代十国刘知远

北汉联辽抗周是五代十国末期重要的战略联盟事件,展现了小政权在夹缝中求存的典型外交策略。北汉作为五代中唯一位于北方的十国政权(951—979年),长期

刘知远建立后汉王朝

五代十国刘知远

刘知远建立后汉王朝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后汉(947年—951年)是五代中的第四个朝代,尽管国祚仅持续四年,但其建立过程和政治影响具有典型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