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汉朝 >> 详情

马援征交趾立铜柱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6-16 | 阅读:4303次
历史人物 ► 马援

马援征交趾立铜柱

马援征交趾立铜柱

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东汉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因功封伏波将军。东汉建武年间,交趾(今越南北部)地区发生叛乱,征侧、征贰姐妹举兵自立,攻占数郡,汉光武帝刘秀派遣马援率军南征。马援成功平定叛乱,并在交趾立铜柱以标汉界,成为汉代经略南疆的重要象征。

1. 平定交趾叛乱的背景

交趾在汉代属交州刺史部辖地,是汉朝南部边疆的重要行政区。建武十六年(40年),交趾女子征侧、征贰因不满当地官吏压迫,联合当地人起兵反汉,攻占60余城,自立为王。汉廷震动,光武帝命马援为伏波将军,率水陆两军南下平叛。马援于建武十八年(42年)出兵,次年彻底击败叛军,诛杀征氏姐妹,恢复了汉朝在南方的统治。

2. 立铜柱的意义

马援平定交趾后,为震慑边疆部族、宣示汉朝主权,在今越南境内树立铜柱(一说在今广西边界),柱上刻有“铜柱折,交趾灭”六字。铜柱不仅是地理边界的标志,更是汉朝权威的象征,警告当地人不得反叛。后世史书多有记载,如《后汉书·马援传》、《水经注》等均有提及,但具置争议较大,有越南凉山、广西凭祥等说法。

3. 铜柱的历史影响

巩固边疆:铜柱的树立强化了汉朝对交趾的统治,此后数百年间该地区基本稳定。

文化象征:铜柱成为后世文人吟咏的对象,如唐代诗人杜甫在《诸将五首》中写道:“铜柱朱崖道路难,伏波横海旧登坛。”

中越争议:铜柱的位置及真实性在越南史书中存在争议,部分越南史料淡化马援的功绩,甚至否认铜柱存在,反映了历史上中越之间的领土与文化博弈。

4. 马援的其他贡献

南征治理:马援在平定交趾后,整顿当地行政,修治城郭、水利,推广中原农耕技术,促进了交趾的开发。

边疆政策:他主张“以德怀远”,对归附的部族采取安抚政策,减少武力镇压,这一策略被后世沿用。

5. 铜柱的考古与传说

铜柱的具体形制已不可考,但后世文献提到其“高八尺”或“高三丈”。越南民间传说称铜柱被当地人逐渐掩埋或毁坏,以避免“交趾灭”的诅咒。现代中越学者对铜柱的位置多有考证,但尚无定论。

马援征交趾立铜柱是汉代经营南方的重要事件,不仅体现了汉朝的军事威慑力,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的边疆治理智慧。铜柱虽已消失,但其历史意义仍在东亚史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

文章标签:铜柱

上一篇:王翦灭楚建功 | 下一篇:马谡失街亭

邓晨助刘秀起兵

汉朝刘秀

邓晨是东汉开国功臣之一,与汉光武帝刘秀关系密切,对刘秀的起兵和建立东汉王朝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下是关于邓晨助刘秀起兵的关键史实和相关背景:1. 家

汉军大破车师国

汉朝班超

汉军大破车师国是西汉时期与西域诸国互动中的一场重要战役。车师国位于今新疆吐鲁番盆地一带,是丝绸之路北道的咽喉要地,分为前、后车师两部。这场战

盐铁官营政策施行

汉朝汉武帝

盐铁官营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政策,始创于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19年),由桑弘羊等人推行,核心是将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收归国家专营。这一政策具有深刻

陈汤矫诏斩郅支

汉朝汉元帝

陈汤矫诏斩郅支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外交事件,展现了陈汤的胆识与战略眼光。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1. 历史背景 郅支单于是匈奴五单于之一,初与

马援南征平交趾

汉朝马援

马援南征平交趾是东汉初年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对岭南地区的稳定和汉朝疆域的巩固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1. 历史背景 - 交趾局势

汉光武帝中兴路

汉朝马援

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5年—公元57年)作为东汉开国皇帝,其“中兴”之路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以宗室身份重建中央集权王朝的典型案例。这一过程不仅涉及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