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马谡失街亭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6-16 | 阅读:8716次
历史人物 ► 马谡

马谡失街亭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北伐过程中的一次重大战略失误,发生在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该事件直接导致蜀汉军队由胜转败,成为历史上“用人不当”的典型案例。

马谡失街亭

一、历史背景

1. 诸葛亮北伐战略: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为实现“兴复汉室”目标发动首次北伐。初期进展顺利,陇右三郡望风归降,曹魏震动。

2. 街亭的战略价值:位于今甘肃秦安东北,是连通关中与陇西的咽喉要道。控制此地可切断曹魏援军进入陇右的通道。

二、事件经过

1. 兵力部署:诸葛亮命马谡为先锋,率精兵驻守街亭,王平为副将。马谡违背诸葛亮“当道下寨”的指令,选择“居高临下”将部队驻扎南山。

2. 战术失误

- 放弃水源地,被魏将张郃切断水源

- 未构筑有效防御工事

- 拒绝王平分兵驻守要道的建议

3. 战斗结果:魏将张郃率五万大军围困,蜀军缺水溃败,街亭失守。

三、失败原因分析

1. 马谡的资质缺陷

- 缺乏实战经验,此前仅任参军(军事参谋)

- 迷信兵法理论,机械套用《孙子兵法》“居高临下”原则

- 刚愎自用,无视副将王平劝谏

2. 诸葛亮的责任

- 违背“察能授官”原则,忽视刘备“马谡言过其实”的警告

- 未安排足够后备支援方案

3. 军事地理误判:低估陇道地形对补给线的影响,未充分考虑魏军骑兵优势。

四、后果影响

1. 战略层面:迫使诸葛亮全线撤退,陇右三郡得而复失,首次北伐功败垂成。

2. 人才损失:除马谡被处斩外,将领张休、李盛同被诛,王平因劝阻有功得到重用。

3. 制度调整:此后诸葛亮行军必“手执节度”,加强军事纪律管理。

4. 后世评价:《三国志》评“违亮节度,举动失宜”,演化为“纸上谈兵”的典故。

五、历史争议

1. 马谡最终结局:《三国志》记载“下狱物故”(死于狱中),与《三国演义》描写的“军前正法”存在出入。

2. 替代人选讨论:后世多认为魏延、吴壹等宿将更适合此任务,但诸葛亮存在培养新生代将领的考量。

3. 战术可行性:现代军事研究认为,即使按诸葛亮原计划“当道下寨”,以蜀军兵力也难以长期阻挡魏军主力。

该事件深刻反映了古代战争中“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风险性,以及战略要地争夺对战役的决定性影响。诸葛亮的“挥泪斩马谡”既体现法治精神,也暴露了蜀汉人才梯队建设的结构性矛盾。

文章标签:街亭

上一篇:马援征交趾立铜柱 | 下一篇:孙泰妖言惑众被诛

典韦护主死战宛城

三国典韦

典韦护主死战宛城是《三国志》中记载的著名战役,发生在公元197年(建安二年)。当时曹操率军征讨张绣,张绣起初投降,后因曹操强纳其婶邹氏而愤然反叛

管宁割席拒华歆

三国管宁

“管宁割席拒华歆”典出《世说新语·德行》,是东汉末年高士管宁与华歆因志趣不合而绝交的著名故事。此事件虽简短,却深刻体现了汉末士人的道德品格与价

陆逊火烧连营破蜀

三国陆逊

陆逊火烧连营破蜀是三国时期东吴抗击蜀汉的重要战役,史称夷陵之战(公元221-222年)。此战是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夺回荆州而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攻势,最终

赵云力斩五将

三国赵云

赵云力斩五将的故事源自《三国演义》的文学创作,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史实。以下是结合历史与演义的分析: 1. 史实基础与演义虚构 正史《三国志》中,赵云

马谡失街亭遭斩

三国马谡

马谡失街亭遭斩 马谡失街亭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北伐中的一次重大战略失误,最终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马谡本人也因违抗军令而被处斩。这一事件

街亭失守斩马谡

三国马谡

街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的关键战役,马谡因违反军令导致战略要地失守,最终被诸葛亮依军法处斩。这一事件涉及军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