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春秋战国 >> 详情

秦赵渑池之会盟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7-30 | 阅读:5830次
历史人物 ► 赵奢

秦赵渑池之会盟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外交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79年(一说前282年),地点在赵国境内的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这一会盟的背景是秦国采用“远交近攻”策略,在连续攻占楚国、魏国领土后,暂时与赵国缓和关系以集中力量对付其他诸侯。

秦赵渑池之会盟

历史背景

1. 秦赵关系紧张

- 公元前283年,秦国攻赵,占石城(今河南林县);次年再攻赵,斩首两万。赵国虽以廉颇赵奢等名将抵抗,但压力巨大。

- 赵惠文王为避免两线作战(北方需防御匈奴),决定与秦暂时妥协。

2. 外交博弈

- 秦国此时正全力攻打楚国(鄢郢之战后楚迁都陈),需稳定赵国。秦昭襄王提议与赵王会盟,表面示好,实为试探赵国虚实。

会盟过程

1. 蔺相如的斡旋

- 赵王惧秦,欲拒会盟。蔺相如指出:“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主张赴会并自请随行。名将廉颇陈兵边境策应,约定若赵王逾期不归则立太子为君。

- 会盟宴席上,秦王借酒意羞辱赵王,要求其鼓瑟,并令史官记录“秦王令赵王鼓瑟”。蔺相如立即以死相胁,逼秦王击缶(瓦罐),并命赵史官同样记录“赵王令秦王击缶”,维护赵国尊严。

2. 领土争议

- 秦王索要赵国十五城为礼,蔺相如反要求秦以都城咸阳交换,谈判陷入僵局。最终双方仅达成“互不侵犯”口头协议,未解决实质问题。

后续影响

1. 赵国短暂喘息

- 会盟后十年内,秦国转向攻楚、魏,赵国赢得发展时间,蔺相如因功升为上卿,引发“将相和”典故(廉颇负荆请罪)。

2. 秦国的战略意图

- 渑池之盟是秦分化六国的策略之一。公元前260年,秦赵即爆发长平之战,揭示会盟的短暂性。

史学争议

部分学者质疑《史记》记载的戏剧性(如击缶细节),认为可能是汉代文学渲染,但会盟事件本身确有其事。

渑池之盟体现战国“弱国无外交”的困境,也展示了谋臣(如蔺相如)在外交中的关键作用。

这一事件成为后世评价战国外交的典型案例,展现了小国在强权压迫下的有限周旋空间。

文章标签:

上一篇:穆王西征会王母 | 下一篇:秦朝严刑峻法

晏子巧谏齐景公

春秋战国孔子

晏子(晏婴)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以机敏善辩、敢于直谏著称。《晏子春秋》中记载了他多次劝谏齐景公的典故,展现了其“以滑稽匡正君过”的智慧

介子推割股奉君

春秋战国介子推

介子推"割股奉君"的故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忠君典故,主要记载于《左传》《史记》等典籍,但不同文献的记载存在差异,其历史真实性也存在争议。以下是基于

烛之武退秦救郑

春秋战国烛之武

“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外交策略案例,记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这一事件展现了春秋时期小国通过智慧与言辞在强国博弈中求

三家分晋之变

春秋战国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标志着晋国的分裂和韩、赵、魏三国的崛起,成为战国七雄中的核心力量。这一事件不仅改变了中原地区的政治

秦赵渑池之会盟

春秋战国赵奢

秦赵渑池之会盟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外交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79年(一说前282年),地点在赵国境内的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这一会盟的背景是秦国采用“远交

赵奢阏与之战破秦

春秋战国赵奢

赵奢阏与之战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率领赵军在阏与(今山西和顺一带)击败秦军的一次重要战役,发生于公元前269年(赵惠文王三十年)。此战打破了秦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