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春秋战国 >> 详情

赵奢阏与之战破秦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6-14 | 阅读:4116次
历史人物 ► 赵奢

赵奢阏与之战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率领赵军在阏与(今山西和顺一带)击败秦军的一次重要战役,发生于公元前269年(赵惠文王三十年)。此战打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展现了赵奢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赵军的战斗力。

赵奢阏与之战破秦

一、背景

1. 秦国的扩张:战国中后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逐渐强大,不断扩张,对山东六国构成巨大威胁。

2. 阏与的战略地位:阏与是赵国西部的军事要地,连接太行山东西两侧,秦军若能占领此地,可切断赵国与韩、魏的联系,进而威胁邯郸。

3. 秦军的进攻:公元前269年,秦将胡阳率军攻打韩国阏与,韩向赵求救。赵惠文王召集群臣商议,廉颇乐乘等将领认为阏与道远险狭,难以救援,但赵奢主张出兵,认为“狭路相逢勇者胜”。

二、战役经过

1. 赵奢的战术:赵奢率军出邯郸后,下令全军停止前进驻扎28天,制造怯战假象,同时派间谍散布赵军畏惧秦军的消息,麻痹秦军。

2. 突然进军:待秦军放松警惕后,赵奢令士兵卸甲轻装,急行军两天一夜抵达阏与,占据北山高地,构筑阵地。

3. 决定性战斗:秦军仓促应战,赵奢利用地形优势,以压制秦军,随后派精兵从侧翼突袭,秦军大败,主将胡阳战死,赵军成功解围。

三、历史意义

1. 打破秦军神话:此战是秦国东进以来少有的惨败,极大鼓舞了六国的抗秦信心。

2. 赵奢的军事才能:赵奢以“示弱诱敌、出其不意”的战术名垂青史,战后受封马服君,其子赵括后来成为长平之战的关键人物。

3. 对赵国的影响:此战暂时遏制了秦国对赵国的攻势,但赵国后期因长平之战元气大伤,未能延续胜势。

扩展知识

阏与之战与长平之战的关联:赵奢的胜利让赵国过度自信,赵孝成王在长平之战中用赵括替代廉颇,导致惨败。

赵奢的治军思想:他强调“兵者诡道”,注重情报和心理战,与孙武的军事思想一脉相承。

地理因素:阏与地处太行山腹地,山道狭窄,赵奢的快速行军和抢占高地是关键致胜因素。

此战虽未改变秦国统一的大势,但作为战术经典被后世兵家研究,展现了战国时期灵活机动的军事艺术。

文章标签:

上一篇:伯禽治鲁始封君 | 下一篇:李冰修筑都江堰(注:属秦昭襄王时期)

赵括纸上谈兵祸

春秋战国赵括

赵括“纸上谈兵”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个著名的反面案例,典出《史记·廉颇蔺相列傳》。这一事件揭示了脱离实际的军事指挥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其背景、过

宋璟非攻守小国

春秋战国保甲法

宋璟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位列"开元盛世"名相之一,与姚崇并称"姚宋"。关于"非攻守小国"这一表述,史籍中并未直接记载宋璟有此明确主张,但可以从其政治

孟子倡民贵君轻

春秋战国孟子

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思想是儒家政治哲学的重要创新,主要体现在《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述中。这一思想体系包含以下核心内涵:

晏子巧谏齐景公

春秋战国孔子

晏子(晏婴)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以机敏善辩、敢于直谏著称。《晏子春秋》中记载了他多次劝谏齐景公的典故,展现了其“以滑稽匡正君过”的智慧

秦赵渑池之会盟

春秋战国赵奢

秦赵渑池之会盟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外交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79年(一说前282年),地点在赵国境内的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这一会盟的背景是秦国采用“远交

赵奢阏与之战破秦

春秋战国赵奢

赵奢阏与之战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率领赵军在阏与(今山西和顺一带)击败秦军的一次重要战役,发生于公元前269年(赵惠文王三十年)。此战打破了秦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