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嵩把持朝政
朝代:明朝 | 时间:2025-08-03 | 阅读:4452次历史人物 ► 严嵩
严嵩是明朝嘉靖年间著名的权臣,长期把持朝政近二十年(1542—1562年),其专权历程深刻反映了明代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皇权运作的特点。以下是关于严嵩专权的史实分析及延伸内容:
一、权力攀附的路径
1. 谄媚固宠:严嵩以擅写青词(道教斋醮所用诗文)获得崇道昏庸的嘉靖帝信任,其《铃山堂集》收录的大量应制诗文成为政治资本。
2. 排除异己:勾结锦衣卫都督陆炳,构陷首辅夏言(1548年),并利用"庚戌之变"(1550年俺答汗兵临北京)打击兵部尚书丁汝夔等政敌。
3. 家族腐败:其子严世蕃任工部左侍郎,父子二人公开卖官鬻爵,时称"严宰相,价漫天;小丞相,银作山"。
二、朝堂运作机制异化
1. 票拟垄断:作为内阁首辅,严嵩将内阁"票拟权"转化为个人工具,六部奏章需先经其私宅裁定。
2. 信息操控:
- 阻断言路:压制刑科给事中吴时来等谏官
- 造假祥瑞:授意地方伪造白鹿、灵芝等祥瑞讨好皇帝
3. 财政侵蚀:通过"盐引贪污案"(1560年)等手段截留国库收入,当时太仓银岁入仅200万两,严党年贪墨竟达数十万两。
三、社会影响与反抗
1. 民变频发:1553年苏州织工暴动、1560年江西矿工起义,均与严党横征暴敛直接相关。
2. 士林抗争:
- 杨继盛《请诛贼臣疏》(1553年)详列严嵩"十罪五奸"
- 沈炼在锦衣卫狱中以血书控诉严嵩
3. 军事危机:东南倭寇肆虐期间,严嵩党羽赵文华督军舞弊,导致抗倭名将张经被冤杀(1555年)。
四、垮台过程与历史评价
1562年,因道士蓝道行利用扶乩术暗示"贤臣(徐阶)如不能尽用",加之御史邹应龙弹劾严世蕃贪污,嘉靖帝始黜退严嵩。1565年严世蕃以"通倭谋反"罪被斩,抄家得黄金3万余两、白银200万两,时人讥为"宰相合肥天下瘦"。
严嵩现象本质是明朝"君主-宦官缺席"时期的特殊权臣模式,其20年专权加速了明代官僚系统腐化,为万历朝张居正改革埋下反面教材。现存北京故宫的严嵩书法作品(如"六必居"匾额)与其政治污名形成鲜明反差,折射出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文章标签:
上一篇:元军平定李璮叛乱 | 下一篇:晚清重臣李鸿章——洋务运动的先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