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于禁降蜀失名节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8-03 | 阅读:5769次
历史人物 ► 于禁

于禁降蜀失名节是三国时期一个颇具争议的历史事件。作为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将"之一,于禁以治军严整、作风刚毅著称,却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襄樊之战中向关羽投降,导致其身后评价呈现巨大反差。

于禁降蜀失名节

事件背景方面,当时关羽发动北伐,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于禁作为援军统帅,率领三万精锐驰援曹仁。但遭遇汉水暴涨,军队陷入绝境。《三国志·魏书·于禁传》明确记载:"秋,大霖雨,汉水溢,禁所督七军皆没。"这种突发自然灾害成为关键转折点。

投降过程存在争议细节。裴松之注引《魏略》记载于禁是被迫投降,而《关羽传》则称其"自降"。考古发现的《关羽擒将图》壁画显示于禁被缚形象,但近代学者方诗铭考证认为可能存在艺术加工。值得注意的是,同在樊城的庞德宁死不降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于禁选择的争议性。

后续影响极为深远。曹操闻讯感叹:"于禁与吾相知三十年,临危处难,反不及庞德邪!"《资治通鉴》记载其"惭恚发病薨"。这一事件导致曹魏军中的五子良将排名发生变化,张辽地位明显提升。蜀汉方面虽得降卒数万,但很快因吕蒙偷袭荆州而丧失战果。

历史评价的演变值得关注。西晋陈寿在《三国志》中仍列于禁为魏将,体现官方态度。但唐代杜牧在《题魏将军庙》诗中已暗含批评:"三十年前老健儿,刚被郎中遣作诗。"宋代以后随着关羽神格化,于禁形象进一步化,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为贪生怕死的典型。现代史学家田余庆指出,这实际反映了古代"忠君"观念与现实军事困境的矛盾。

对比同时期降将,张郃降曹后建功立业,黄权降魏获得善终,可见降将命运多受时局影响。值得玩味的是,于禁后来被东吴送回曹魏时,曹丕故意命人绘制"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的壁画,这种政治羞辱手段反映出统治阶层对武将气节的极端重视。该事件也成为研究汉末军人价值观转变的重要案例,展示出乱世中道德标准与实际生存需求的复杂博弈。

文章标签:

上一篇:隗嚣割据陇右 | 下一篇:晋元帝司马睿

曹芳被废司马专权

三国曹芳

曹芳被废与司马氏专权是三国后期曹魏政权衰微的重要事件,标志着司马氏家族彻底掌控朝政的关键转折。以下从历史背景、事件经过、政治影响等方面展开分

于禁降蜀失名节

三国于禁

于禁降蜀失名节是三国时期一个颇具争议的历史事件。作为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将"之一,于禁以治军严整、作风刚毅著称,却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襄樊之战

严颜老将守巴郡

三国严颜

严颜是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麾下的重要将领,以忠勇刚烈著称。《三国志》等正史中关于他的记载虽较为简略,但通过史料碎片仍可勾勒出其事迹的关键脉络。

曹操起兵讨董卓

三国曹操

曹操起兵讨董卓是东汉末年重要的历史事件,展现了早期军阀割据的形成过程。以下依据《三国志》《后汉书》等史料详述事件始末及相关背景:1. 历史背景董

于禁降蜀失名节

三国于禁

于禁降蜀失名节是三国时期一个颇具争议的历史事件。作为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将"之一,于禁以治军严整、作风刚毅著称,却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襄樊之战

于禁水淹七军降

三国于禁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北伐襄樊时,曹魏大将曹仁被围困于樊城。曹操派于禁、庞德率七军救援。于禁抵达前线后,正值汉水流域遭遇罕见秋汛。《三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