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清朝 >> 详情

刘墉智斗和珅轶事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7-03 | 阅读:5408次
历史人物 ► 和珅

关于刘墉与和珅斗智的轶事,历史上确有不少记载,但需注意正史与野史的区分。刘墉作为乾隆朝重臣,以清廉刚正著称,而和珅则是史上著名的贪官,两人官场交集中的博弈反映了清代中期的政治生态。以下是可考据的几则故事及其背景:

刘墉智斗和珅轶事

1.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间接关联

刘墉虽未直接参与嘉庆帝惩办和珅的行动(和珅倒台时刘墉已年迈),但他在乾隆晚年担任左都御史期间,多次通过迂回方式限制和珅权力。例如,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刘墉主持科举时拒绝接纳和珅推荐的考生,以“避嫌”为由坚持公平取士,此事见于《清史稿·刘墉传》。

2. 以智破局的官场手段

野史《啸亭杂录》记载,和珅曾为打压刘墉,故意在乾隆面前夸赞其书法,企图诱使皇帝频繁召刘墉题字以分散其政事精力。刘墉察觉后,刻意将字写得歪斜,自称“老年手颤”,乾隆笑而不再强求,反令和珅算计落空。

3. 利用礼制制约贪腐

按清代规制,官员觐见需着补服。和珅常借机炫耀奢华服饰,刘墉则反其道而行,故意穿陈旧官服上朝。乾隆问及,他答:“臣俸禄有限,不及和大人门路宽广。”暗示和珅贪腐,迫使和珅收敛。此事虽无直接正史记载,但与刘墉“以俭立身”的作风相符(见《清稗类钞》)。

4. 司法较量:国泰案的关键角色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山东巡抚国泰(和珅党羽)贪腐案发,刘墉作为钦差之一,突破和珅的阻挠,通过突击盘查府库、审问涉案人员,坐实国泰罪证。此案成为乾隆朝后期肃贪的标志性事件,亦间接打击了和珅势力(详参《乾隆朝上谕档》)。

5. 幽默反击的言语机锋

传闻和珅曾建豪华书斋,命名“嘉乐堂”,并自诩“乐善好施”。刘墉受邀题匾时,写下“竹苞”二字,和珅以为取自《诗经》“如竹苞矣”的吉祥语。实则刘墉暗讽“个个草包”(拆字谐音),和珅后知后觉,成为官场笑谈。此轶事多见于清末笔记,真实性存疑,但契合刘墉善用机锋的形象。

扩展知识:

历史局限性:刘墉与和珅的较量多限于制度框架内。乾隆后期皇权高度集中,和珅深得帝心,刘墉只能以守为攻,难以彻底撼动其地位。

文化对抗:和珅代表满洲贵族利益,刘墉则是汉族士大夫,两人的博弈亦含满汉官僚集团的角力。

后世演绎:清代民间故事(如《刘公案》)夸大了刘墉的“斗智”情节,将历史人物戏剧化,需辩证看待。

这些轶事展现了清代官场的复杂生态,既有史实基础,亦掺杂后世演绎。刘墉的智慧在于善用制度与道德制衡权贵,而非正面冲突,这种策略在专制王朝中颇具代表性。

文章标签:

上一篇:王振擅权致土木堡 | 下一篇:傅说举版筑为相

方苞桐城派文学

清朝方苞

方苞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桐城派的创始人之一,其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对清代散文影响深远。桐城派作为清代文坛的重要流派,以“义理、考据、辞章”并重为

乾隆帝十全武功

清朝乾隆

乾隆帝的"十全武功"是其在位期间(1735-1796)开展的十次重大军事行动的统称,这一概念源自乾隆帝本人1792年撰写的《御制十全记》,后被收录于《清高宗实录

天津教案激民怨

清朝清朝

天津教案是1870年发生在清朝天津的一起严重的反洋教事件,引发了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教民之间的激烈冲突。这一事件根植于复杂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

刘墉智斗和珅轶事

清朝和珅

关于刘墉与和珅斗智的轶事,历史上确有不少记载,但需注意正史与野史的区分。刘墉作为乾隆朝重臣,以清廉刚正著称,而和珅则是史上著名的贪官,两人官

刘墉智斗和珅轶事

清朝和珅

关于刘墉与和珅斗智的轶事,历史上确有不少记载,但需注意正史与野史的区分。刘墉作为乾隆朝重臣,以清廉刚正著称,而和珅则是史上著名的贪官,两人官

和珅贪腐案

清朝和珅

和珅贪腐案是清朝乾隆、嘉庆年间震动朝野的重大经济案件,亦为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贪污案之一。其案情复杂、涉及金额之巨、牵连范围之广,深刻暴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