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张飞长坂坡怒吼退敌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6-16 | 阅读:9998次
历史人物 ► 张飞

关于张飞在长坂坡怒吼退敌的故事,《三国志·蜀书·张飞传》有明确记载:"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这一事件发生在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追击刘备的当阳之战期间,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事迹。以下是具体分析:

张飞长坂坡怒吼退敌

1. 战术背景

刘备从新野南撤时携民渡江,行军速度缓慢,曹操派精骑五千急追,一日夜行三百里。张飞率二十骑断后,选择在当阳桥(今湖北当阳附近)设伏。此处河道狭窄,桥梁是曹军追击必经之路,地形利于阻截。

2. 心理震慑细节

《华阳国志》补充记载张飞"拆桥梁二三丈",制造地形障碍。其怒吼时"声如巨雷"的记载虽带文学夸张,但符合张飞"雄壮威猛"的史载形象。曹军先锋疑有伏兵,确实停止了追击。

3. 曹军反应考据

资治通鉴》记载曹军"疑其有伏,乃退",说明曹操主力未到,前锋部队因张飞威名及异常举动产生误判。这与《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蜀人畏张飞甚"的记载相互印证。

4. 后续影响

此役为刘备集团赢得约12小时的撤退时间,使得赵云得以救回甘夫人与阿斗。但真实历史上桥梁被毁导致刘备军反倒陷入被动,与《三国演义》描写不同。

5. 兵器考证

张飞所用"丈八蛇矛"(长约4米)在汉代确有类似长柄矛,但名称可能为后世演绎。考古发现的汉代铁矛最长3.2米,军队制式矛多在1.8-2.5米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将此事艺术化为"瞋目横矛喝断桥梁水倒流",加入了"曹操惧张飞之勇"等虚构情节。实际上曹操当时不在现场,且张飞此举更多体现战术智慧而非单纯勇武。裴松之曾评价:"飞此举得兵法虚实之要。"现代军事学者认为这是典型的疑兵战术成功案例。

文章标签:

上一篇:邓绥贤后垂帘政 | 下一篇:王导江左定乾坤

木牛流马运粮草

三国蜀汉

木牛流马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主要用于解决蜀道艰险、粮草运输困难的问题。关于木牛流马的记载主要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和《诸

魏灭蜀汉之战

三国蜀汉

魏灭蜀汉之战是三国时期曹魏对蜀汉发动的一次关键性军事行动,最终导致蜀汉政权的覆灭。以下是该战役的核心内容及相关背景分析:1. 历史背景 三国后期格

庞统连环计献曹营

三国庞统

关于庞统向曹操献连环计的史实,需要澄清的是,《三国演义》中的这一情节属于文学虚构,正史中并无明确记载。根据《三国志》等史料,可梳理以下史实与

典韦护主死战宛城

三国典韦

典韦护主死战宛城是《三国志》中记载的著名战役,发生在公元197年(建安二年)。当时曹操率军征讨张绣,张绣起初投降,后因曹操强纳其婶邹氏而愤然反叛

长坂坡张飞吼退敌

三国张飞

长坂坡张飞吼退敌的故事源于《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但历史上确有相关事件的影子。以下是结合《三国志》等史料的分析和扩展:1. 事件背景 建安十三年

张飞怒吼长坂坡

三国张飞

"张飞怒吼长坂坡"典出《三国志·蜀书·张飞传》,是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追击刘备时的著名事件。据《三国志》记载,刘备败退当阳时,令张飞率二十骑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