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长坂坡怒吼退敌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6-16 | 阅读:9998次历史人物 ► 张飞
关于张飞在长坂坡怒吼退敌的故事,《三国志·蜀书·张飞传》有明确记载:"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这一事件发生在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追击刘备的当阳之战期间,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事迹。以下是具体分析:
1. 战术背景
刘备从新野南撤时携民渡江,行军速度缓慢,曹操派精骑五千急追,一日夜行三百里。张飞率二十骑断后,选择在当阳桥(今湖北当阳附近)设伏。此处河道狭窄,桥梁是曹军追击必经之路,地形利于阻截。
2. 心理震慑细节
《华阳国志》补充记载张飞"拆桥梁二三丈",制造地形障碍。其怒吼时"声如巨雷"的记载虽带文学夸张,但符合张飞"雄壮威猛"的史载形象。曹军先锋疑有伏兵,确实停止了追击。
3. 曹军反应考据
《资治通鉴》记载曹军"疑其有伏,乃退",说明曹操主力未到,前锋部队因张飞威名及异常举动产生误判。这与《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蜀人畏张飞甚"的记载相互印证。
4. 后续影响
此役为刘备集团赢得约12小时的撤退时间,使得赵云得以救回甘夫人与阿斗。但真实历史上桥梁被毁导致刘备军反倒陷入被动,与《三国演义》描写不同。
5. 兵器考证
张飞所用"丈八蛇矛"(长约4米)在汉代确有类似长柄矛,但名称可能为后世演绎。考古发现的汉代铁矛最长3.2米,军队制式矛多在1.8-2.5米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将此事艺术化为"瞋目横矛喝断桥梁水倒流",加入了"曹操惧张飞之勇"等虚构情节。实际上曹操当时不在现场,且张飞此举更多体现战术智慧而非单纯勇武。裴松之曾评价:"飞此举得兵法虚实之要。"现代军事学者认为这是典型的疑兵战术成功案例。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