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五代十国 >> 详情

安重荣反晋败亡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6-06 | 阅读:5517次
历史人物 ► 石敬瑭

安重荣反晋败亡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政权内部的重要叛乱事件,发生于天福六年(941年)至次年。安重荣为后晋成德节度使,镇守镇州(今河北正定),其叛乱虽短暂却深刻反映了五代藩镇割据的政治痼疾和胡汉矛盾。

安重荣反晋败亡

一、叛乱背景

1. 石敬瑭的屈辱政策:后晋高祖石敬瑭为取得契丹支持割让燕云十六州,并称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引发汉族将领不满。安重荣痛斥此举"诎中国以尊夷狄",称"此晋之万世耻也"。

2. 藩镇与中央的矛盾:安重荣任成德军节度使期间蓄养私兵万余,又勾结山南东道节度使安从进,形成对抗朝廷的军事联盟,体现五代藩镇"兵强则逐帅"的特色。

3. 民族情绪激化:契丹在后晋境内屡屡劫掠,安重荣曾扣押契丹使臣拽剌,并数次派兵袭击契丹商队,激化与契丹的矛盾。

二、叛乱过程

天福六年(941年)十二月:安重荣正式举兵,集结境内饥民数万,号称"扶晋灭契丹"。

军事行动:叛军攻占贝州冀州等地,但战略目标模糊,既未北上抗辽,也未西进夺取洛阳。

朝廷应对:石敬瑭派杜重威为招讨使,联合天平军节度使李守贞镇压。

决定性战役:次年正月,晋军与叛军在宗城(今河北威县)交战,安重荣布"偃月阵"失利,其部将赵彦之临阵倒戈,导致全军溃败。

三、败亡原因

1. 战略失误:未与同期反晋的安从进形成有效配合,丧失战略主动权。

2. 内部瓦解:麾下吐谷浑骑兵叛乱,养子安宗儒等将领被晋军策反。

3. 经济崩溃:镇州连年旱蝗,叛军粮草不济,史料记载"民多逾城亡去"。

四、历史影响

1. 后晋为此加军建设,杜重威接掌成德军,埋下日后投降契丹的隐患。

2. 契丹借机施压,要求后晋惩治"抗辽派",加速了后晋的灭亡。

3. 事件凸显五代藩镇在"忠君"与"自保"间的矛盾,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评其"虽桀骜,而志不遂"。

据《旧五代史》载,安重荣败亡后被斩首传送契丹,其头骨被耶律德光漆为"饮器",其家族亦遭诛戮。此事件成为石敬瑭死后仅三年后晋即亡(946年)的预兆之一。

文章标签:安重荣

上一篇:孙思邈药王千金方 | 下一篇:张择端清明上河

王师范青州殉节烈

五代十国王师范

王师范是唐末五代时期青州(今山东青州)的军事将领,以忠诚和节烈闻名。他在动荡的时局中坚守气节,最终以身殉国,成为历史上备受推崇的忠义典范。

李璟败于后周

五代十国李璟

李璟(916年-961年),即南唐元宗,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第二位君主。他在位期间(943年-961年),南唐国力逐渐衰落,最终在与后周的战争中遭受重大失败

杨光远勾结契丹

五代十国石敬瑭

关于杨光远勾结契丹一事,主要见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政权统治阶段的历史记载。杨光远是后晋将领,其事迹与契丹(辽国)的勾结行为成为这一时期藩镇割

马希萼兄弟相残

五代十国马殷

马希萼兄弟相残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楚政权内部权力斗争的重要事件,反映了当时割据政权中常见的宗室倾轧现象。以下从历史背景、事件经过和深层影响三个方

孟知祥割据史话

五代十国石敬瑭

孟知祥割据史话: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奠基者孟知祥(874年-934年),字保胤,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人,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政权的实际奠基者。其割据过

后晋亡于契丹

五代十国石敬瑭

后晋(936年-947年)是五代时期的第三个中原王朝,由石敬瑭建立,其灭亡与契丹(辽朝)的关系密切,是中原政权“以地事夷”策略失败的典型案例。以下是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