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虔威谏言直臣
朝代:隋朝 | 时间:2025-07-24 | 阅读:3146次历史人物 ► 裴矩
张虔威是隋朝著名的谏臣,其直言进谏的事迹主要记载于《隋书》中,其谏言风格和背景可归纳如下:
1. 生平与背景
张虔威(?—约614年),字元敬,清河人,出身北齐官宦世家,其父张宴之曾任北齐尚书右仆射。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后,张虔威凭借才干被擢用,历任尚书郎、内史舍人等职,隋炀帝大业年间官至检校御史大夫,以刚直著称。
2. 直言敢谏的特点
- 切中时弊:张虔威的谏言多针对隋炀帝的弊政。例如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征高句丽时,他上疏指出劳师远征、滥用民力的危害,建议停止东征、与民休息。
- 引经据典:其奏疏常引用历史教训,如以秦朝滥用民力致亡为例,警示炀帝勿重蹈覆辙。
- 不避权贵:即使面对炀帝宠臣宇文述、虞世基等人的阻挠,仍坚持上奏,体现“文死谏”的儒臣风骨。
3. 历史评价与结局
《隋书·张虔威传》称其“性謇谔,有不可夺之志”。但因隋炀帝后期拒谏饰非,张虔威的谏言多未被采纳,最终忧愤而卒。唐初史家将其与梁毗、柳彧等并列为隋代直臣典范,赞其“骨鲠可称”。
4. 延伸知识
- 隋朝谏官制度:隋设门下省掌谏议,但炀帝削弱谏官职权,导致言路闭塞。
- 对比案例:同期大臣裴矩在炀帝前期亦敢言,后期转为逢迎,凸显张虔威的坚持。
- 政治背景:大业年间隋炀帝大兴土木(如营建东都、开凿运河)且三征高句丽,张虔威的谏言反映了底层官僚对危机的清醒认知。
张虔威的悲剧折射出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问题:皇权膨胀与谏议机制的失效。其事迹为后世如魏徵等唐初谏臣提供了历史借鉴。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