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秦朝 >> 详情

顿弱傲谏震秦王

朝代:秦朝 | 时间:2025-06-11 | 阅读:1070次
历史人物 ► 顿弱

"顿弱傲谏震秦王"这一典故出自《战国策·秦策》,讲述了谋士顿弱以倨傲姿态进谏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最终令秦王折服的故事。本文从历史背景、事件经过、策略分析和历史影响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顿弱傲谏震秦王

1. 历史背景

战国末期,秦国已显露统一六国之势。秦王政即位初期(前246年),吕不韦专政,秦国面临内政外交多重挑战:

嫪毐叛乱刚平定不久(前238年)

吕不韦集团把持朝政

六国"合纵"抗秦压力持续

急需人才打破政治僵局

2. 事件经过

顿弱入秦时故意称病不朝,以"不见无义之君"为由拒绝常规觐见。秦王政破例允许其"不拜"而见,引发如下对话:

顿弱直言:"天下有有其实而无其名者(商贾),有无其实而有其名者(农夫),大王可知?"

以"无其名有其实"暗指秦国蓄士不用

提出"破纵连横"具体策略:

* 重金收买六国权臣

* 离间各国关系

* 重点打击韩、魏

3. 策略分析

顿弱的进谏体现典型纵横家特征:

心理战术:以"倨傲"引起注意,测试秦王诚意

现实考量:建议每个方案都标注预算("资臣万金")

战略眼光:提出分阶段统一路线图

语言艺术:用"名实之辩"包装政治主张

4. 历史影响

此次进谏产生深远影响:

秦王支付"万金"实施计划,首开系统性间谍战先河

直接导致韩非入秦(前233年),推动法家思想实践

为后期灭六国储备了政治经验

开创"士人傲王侯"的谏言范式,汉代东方朔等均效仿

补充知识:

1. 顿弱身份争议:有学者认为是尉缭化名,《史记》载尉缭同样提出"赂诸侯豪臣"策略

2. 秦国外交支出:出土秦简显示"间钱"专项支出制度可能源于此时

3. 对比研究:与范雎"远交近攻"策略形成互补,体现秦国战略演进

此事件生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士"阶层如何运用智慧影响历史进程,其蕴含的政治谋略至今仍具研究价值。

文章标签:

上一篇:商鞅变法强秦的幕后推手 | 下一篇:西汉赋税制度改革

韩非子入秦遇害

秦朝非子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宗室公子,法家学派集大成者。他入秦后被李斯陷害致死的事件,是战国晚期政治斗争的典型案例。背景与入

赵高篡改遗诏

秦朝赵高

关于赵高篡改遗诏的史实问题,主要依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和《李斯列传》的记载。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最后一次东巡途中病逝于沙丘宫(今河北邢台

频阳王翦归隐

秦朝王翦

频阳王翦归隐是秦朝名将王翦在功成名就后选择急流勇退的历史事件,体现了古代将领在政治智慧与个人安危之间的权衡。 王翦是战国末期秦国杰出的军事家,

徐福出海寻仙

秦朝徐福

徐福出海寻仙是中国古代历史中极具传奇色彩的事件,主要记载于《史记·秦始皇本纪》。以下是基于史实和相关研究的详细分析: 1. 历史背景秦始皇统一六国

顿弱谋士助秦外交

秦朝顿弱

顿弱是战国末期秦国著名的谋士,以其卓越的外交策略为秦国的统一大业提供了重要支持。他的主要贡献和外交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离间六国 顿

顿弱游说列国

秦朝顿弱

顿弱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善用谋略游说列国,其事迹虽不如苏秦、张仪显赫,但《战国策》等史料仍保留了他的部分活动记载。以下是基于史实的分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