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春秋战国 >> 详情

白起坑杀赵卒长平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6-19 | 阅读:6242次
历史人物 ► 白起

白起坑杀赵卒于长平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极其惨烈的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今山西高平西北)。以下是基于《史记》等史料的详细分析:

白起坑杀赵卒长平

一、战争背景

1. 秦赵争霸秦国推行“远交近攻”战略,赵国是最后能与秦抗衡的强国。上党郡归属问题成为,赵国接收本属韩国的上党,引发秦军进攻。

2. 国力对比: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建立耕战体系,赵国有胡服骑射改革,但农业基础弱于秦。战争本质是资源与制度的较量。

二、战役关键节点

1. 初期对峙:赵将廉颇筑垒防御,与秦军对峙三年,消耗巨大。赵国经济濒临崩溃,被迫换将赵括

2. 白起战术

- 佯败诱敌:利用赵括年轻冒进,诱其脱离防御工事。

- 分割包围:秦军以2.5万奇兵截断赵军后路,5000骑兵分隔赵军主力与粮道。

3. 围困歼灭:40万赵军被围46天,粮尽援绝,甚至出现“炊骨易子”的惨状。

三、坑杀的史实争议

1. 数字考证

- 《史记》称“坑四十万”,但现代学者推测赵军总兵力约45万,实际战死+坑杀可能在20-30万间,含大量随军民夫。

- 战国人口约2000万,此战相当于灭掉赵国1/5青壮年。

2. 执行方式

- 并非活埋,而是先杀降后掩埋。秦军自身伤亡“死者过半”(《白起列传》),需快速处理尸体防瘟疫。

- 考古发现:高平永录村遗址有密集人骨坑,部分骨骼带兵器伤痕。

四、深层影响

1. 战略层面

- 秦国消除最大威胁,六国再无力组织合纵抗秦。

- 白起因拒绝攻邯郸被赐死,反映秦国内部战略分歧。

2. 社会心理

- 赵国“子哭其父,父哭其子”的哀歌载于《战国策》,催生“纸上谈兵”典故。

- 秦国“首功制”暴露残酷性,但加速统一进程。

五、延伸思考

1. 军事争议:战国虽无现代战争法,但孟子已批判“争地以战,盈野”。白起临终自谓“固当死”,暗示道德拷问。

2. 历史记忆建构:唐代李华《吊古战场文》将长平与秦滥用民力并提,成为暴政象征。现代学者则更关注战时后勤与动员机制研究。

这场战役既是冷兵器时代围歼战的经典案例,也揭示了古代战争的极端残酷性。“帝业看山鏖战处,至今草木带馀腥”(明·乔宇《长平戈头》),其阴影延续至秦末反秦浪潮中。

文章标签:

上一篇:召穆公谏厉王弭谤 | 下一篇:焚书坑儒千古议

田忌赛马:战国策中的智者

春秋战国田忌

田忌赛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智慧故事,最早记载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后被《战国策》等文献引用,成为军事策略和博弈论的经典案例。故事发生在战国时

鲁国儒家亚圣孟子的一生贡献

春秋战国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他继承并发

吴越兴亡水上战争

春秋战国勾践

吴越兴亡水上战争主要围绕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在长江三角洲及太湖流域的水上争霸展开。这两国以水军为核心力量,通过多次水战决定了东南霸权的归属。以

儒家祖师孔子:仁义礼智信的倡导者

春秋战国孔子

儒家祖师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至圣先师”,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深刻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文化数

战国名将白起军事生涯回顾

春秋战国白起

白起(?—前257年),战国时期秦国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与王翦、廉颇、李牧并称),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歼灭战的代表性人物。其军事生涯可

白起长平战人屠

春秋战国白起

白起长平战人屠,这一称谓源于战国时期秦将白起在长平之战中的大规模杀降行为。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1. 战役背景 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是秦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