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西周 >> 详情

召穆公谏厉王弭谤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6-19 | 阅读:1708次
历史人物 ► 共和

《召穆公谏厉王弭谤》是《国语·周语上》记载的著名历史事件,反映了西周晚期周厉王暴政导致的统治危机。以下从背景、内容、影响及历史意义等方面展开分析:

召穆公谏厉王弭谤

一、事件背景

1. 周厉王的政治环境

周厉王(公元前878—前828年在位)推行严苛政策,包括垄断山林川泽之利的“专利”制度,引发贵族与平民不满。《史记·周本纪》载“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社会矛盾激化。

2. 弭谤手段

厉王任用卫巫监察言论,“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导致“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这种高压政策使舆论压制达到极点。

二、召穆公的谏言要点

1.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召穆公(召虎)以治水为喻:“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指出堵塞言路会引发更大动荡,强调“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2. 古代政治智慧

引用古代天子纳谏制度:“天子听政,使公卿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庶人传语”,说明多渠道听取民意是稳定统治的基础。

3. 预警后果

直接告诫厉王:“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预言压制舆论将导致政权崩溃。史载三年后(前841年)爆发“国人暴动”,厉王被流放至彘。

三、历史影响与思想价值

1. 制度性反思

此事件促成西周“共和行政”(一说由周公、召公共和摄政),成为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端(公元前841年)。

2. 民本思想的发展

召穆公的主张体现了早期民本意识,被后世儒家吸收。《孟子·梁惠王下》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与此一脉相承。

3. 舆论管控的警示

历代将此事作为专制统治的反面教材,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即引用此典劝谏君主开放言路。

四、延伸知识

1. “国人”含义

西周“国人”主要指居住在城邦内的平民阶层(含士、工商),具有参政议政传统,其暴动反映早期城邦民主残余对专制王权的反抗。

2. 文字记载的特殊性

此事在《国语》与《史记》中均有记载,但《竹书纪年》仅简略提及,提示不同史观的差异。

3. 考古佐证

陕西出土的“㝬簋”(厉王自作青铜器)铭文展现其强化王权的意志,与文献记载的专制倾向形成互证。

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西周政治制度的危机,也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关于言论自由与统治合法性的经典案例,其“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至今仍具警示意义。

文章标签:

上一篇:微子启商纣王兄 | 下一篇:白起坑杀赵卒长平

伯禽平徐夷叛乱

西周周武王

伯禽平徐夷叛乱是西周初年的一场重要军事行动,涉及周公旦之子伯禽对东方徐夷部族的征讨。以下从历史背景、事件经过、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一、历史背

昭王南征不复还

西周周朝

"昭王南征不复还"是《诗经·小雅·巧言》中的名句,其历史背景与西周昭王(约前995-前977年在位)的征伐荆楚事件密切相关,反映了周王室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

史墙盘载西周史

西周微子

史墙盘是西周中晚期(约公元前9世纪)的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宝鸡扶风县庄白一号窖藏,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该器因铭文记载西周历史而成为研究周

南仲征伐淮夷族

西周镐京

南仲征伐淮夷是西周时期周王朝对淮河流域夷族部落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具有鲜明的历史背景和战略意义。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1. 历史背景与政治动机

共和行政十四年

西周共和

共和行政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而特殊的时期,发生于西周晚期,约公元前841年至公元前828年,共14年。这一时期因周厉王暴政引发"国人暴动",王室权威崩溃,

召穆公谏止厉王

西周共和

《召穆公谏止厉王》这一典故出自《国语·周语上》,记载了西周时期召穆公(召虎)劝谏周厉王停止暴政的历史事件,是古代政治谏诤的典型案例。以下从背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