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统编文选传世
朝代:南北朝 | 时间:2025-07-10 | 阅读:1709次历史人物 ► 萧统
《文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501—531年)主持编纂,故又称《昭明文选》。其编纂时间约在公元522年至526年间,共收录先秦至梁代130位作家的700余篇作品,按文体分为赋、诗、、诏、表等38类。该书对后世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编纂背景与动机
1. 南朝文风鼎盛:齐梁时期"永明体"盛行,文学创作注重声律与辞藻,萧统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为标准选文。
2. 政治需求:作为太子,萧统通过编纂文选彰显文化领导权,其文学集团包括刘孝绰、王筠等著名文士。
3. 文献保存:六朝战乱频繁,文集易散佚,总集编纂具有文献保存功能。
二、体例创新与文学观念
1. 首创分体编录模式:打破"以人系文"传统,建立以文体为纲的编纂体系,后世《文苑英华》等皆沿袭此例。
2. 文学自觉体现:不选经、子、史著作,专收"辞章之美"的作品,标志文学独立地位的确立。
3. 选录标准严苛:仅约1%的传世作品入选,建安七子仅取曹植、王粲,陶渊明诗作仅录8首。
三、版本流传与学术影响
1. 唐代形成"选学":李善作注60卷,开创征引式注释体例,引用典籍达1689种,现存最早为北宋天圣刻本(国图藏残卷)。
2. 海外传播:8世纪传入日本,现存九条家藏古钞本(718年)比中土最早抄本早300余年。朝鲜半岛现存1576年活字本。
3. 续补现象:宋代有《文选集注》124卷,清代孙志祖《文选理学权舆》系统研究选学。
四、文学史价值争议
1. 推崇南朝文风引发批评:唐代卢照邻指其"失于浮华",宋代理学兴起后更遭非议。
2. 文献校勘价值:保存《两都赋》《三都赋》完整文本,可校补后世辑佚之误。
3. 科举影响:唐代以《文选》为科举范本,形成"《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
该书的编纂体制对《唐文粹》《宋文鉴》等产生直接影响,清代朴学家通过选学研究小学、训诂,近代"新选学"更关注其与出土文献的互证关系。现代学者统计显示,《文选》入选作家作品数量前三位分别是:陆机(61篇)、谢灵运(40篇)、曹植(32篇),反映编者对形式创新的偏好。
文章标签: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