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西周 >> 详情

周宣王中兴复周礼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6-20 | 阅读:6318次
历史人物 ► 周宣王

周宣王(?-前782年),名姬静,西周第十一代君主,在位约46年(前828年—前782年)。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宣王中兴”,是西周晚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复兴。

周宣王中兴复周礼

历史背景

周厉王时期(前877—前841年),因“专利”政策与国人暴动导致王权崩溃,厉王流亡彘地,形成“共和行政”(前841—前828年)。宣王继位时面临王室权威衰落、诸侯离心、戎狄侵扰等问题。

主要中兴措施

1. 军事重整

- 对猃狁(匈奴先祖)、淮夷、徐戎等外敌发动系列战争,如派尹吉甫讨伐猃狁至太原(今宁夏固原一带),南仲抵御淮夷。青铜器《兮甲盘》《虢季子白盘》铭文记载了这些战事。

- 设立“西六师”“殷八师”加强防御,暂时稳定边疆。

2. 政治改革

- 恢复宗法制与分封秩序,重新册封申、吕、许等诸侯,巩固周室与地方关系。

- 任用召穆公、尹吉甫等贤臣,《诗经·大雅》中《崧高》《烝民》等篇赞颂其任人唯贤。

3. 经济与文化

- 废除厉王时期的“专利”政策,缓和平民矛盾。《国语·周语》载“宣王即位,不籍千亩”,可能象征性恢复井田制仪式以彰显正统

- 推动礼乐复兴,规范祭祀制度。出土青铜器显示宣王时期铭文增多,内容多强调德政与祖先功绩。

4. 礼制象征性举措

- 虽未能完全恢复西周鼎盛期礼制,但通过“修车马、备器械”等举措重塑王室威仪。《礼记》载其重定朝觐、册命仪轨。

局限与影响

晚年经历“千亩之战”败于姜氏之戎,南征失利(如“丧南国之师”),中兴局面未能持久。

王权衰弱趋势未根本扭转,至其子幽王时爆发犬戎之祸(前771年),西周灭亡。

史学评价

《史记·周本纪》称“宣王中兴”,但先秦文献如《竹书纪年》记载更趋中性。现代研究认为,宣王时期是西周最后的回光返照,其改革延缓了王朝崩溃,但无法解决积弊深重的结构性问题。

文章标签:复周礼

上一篇:中壬过渡商王政权 | 下一篇:秦晋崤山之战

周共王传世铜器

西周井田制

周共王是西周中期的一位君主,其统治时期(公元前922—前900年)留下的青铜器数量虽不及穆王、厉王等时期丰富,但仍有一些重要器物为研究西周礼制与社会

虞公封唐承夏祀

西周

“虞公封唐承夏祀”这一表述涉及上古时期的传说与早期国家形成阶段的封邦建国制度,需结合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进行剖析: 一、文献记载溯源1. 《史记·五

姜太公渭水垂钓

西周周文王

姜太公渭水垂钓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典故,出自《史记·齐太公世家》。姜太公即姜尚,又名吕尚,是周文王、周武王时期的重要谋士,后来成为齐国的开国君主

封韩侯镇北方边

西周李广

封韩侯镇北方边这一历史事件,需结合秦汉之际的边疆治理与军事策略来分析。韩信作为汉初名将,其封地与北方边防的关系体现了汉王朝对边疆的战略布局。

料民太原统计户

西周周宣王

"料民太原统计户"这一表述涉及中国古代户籍统计制度,其核心是官府对太原地区人口的调查与登记。这一做法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刻的制度渊源和社会意义,以

毛公鼎记载册命

西周周宣王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著名的青铜器,约铸造于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8—前782年),因鼎内铭文记载了周王对重臣毛公的册命而备受史学界关注。其铭文共32行499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