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春秋战国 >> 详情

秦晋崤山之战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6-20 | 阅读:5180次
历史人物 ► 晋国

秦晋崤山之战是春秋时期秦、晋两国在崤山(今河南洛宁、陕县一带)爆发的一场战略决战,发生于公元前627年。此战是晋国遏制秦国东扩的关键战役,也是中国军事史上著名的伏击战典范。以下依据史料展开详述:

秦晋崤山之战

一、战争背景

1. 秦穆公东扩野心:秦国在吞并西戎十二国后试图东进中原,而晋国控制着崤函通道(通往中原的核心要道)。秦穆公趁晋文公新丧(公元前628年),企图偷袭郑国以建立东进据点。

2. 郑国情报泄露:秦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率军途经滑国时,被郑国商人弦高假借犒军之名识破意图,郑国得以备战。秦军被迫灭滑国后西返。

3. 晋国战略考量:晋襄公采纳先轸建议,认为"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决定在崤山设伏截击秦军。

二、战役过程

1. 地形利用:晋军依托崤山"峭壁峡谷,车不方轨"的险要地形,联合姜戎(晋的盟军)在东西崤山之间(今河南陕县雁翎关)设伏。

2. 战术实施

- 晋军以先轸为主帅,栾枝率上军在崤山北麓阻截,先轸亲率中军设伏南麓,形成夹击之势。

- 秦军回师时队形拉长,重车部队行动迟缓,晋军待其全部进入峡谷后突袭,利用滚木礌石切断退路。

3. 战果:秦军全军覆没,孟明视等三将(后被释放),史载"匹马只轮无返"。

三、历史影响

1. 地缘格局:终结秦国短期内东进可能,此后秦国转而专注西向扩张,直到战国中期才重新东出。

2. 军事革新:凸显山地伏击战术价值,《孙子兵法·九地》将其列为"死地"战例。

3. 晋国内政:先轸因此战威望大涨,但次年因在箕之战中免胄冲敌战死,反映春秋贵族战争的转变。

4. 后续争端:释放秦将导致先轸与晋襄公矛盾,成为城濮之战后晋国内部将相失和的。

四、延伸考据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详细记载战役过程,强调"轻而无礼"导致秦军失败。

现古发现崤山古道宽度不足5米,印证了"崤函之道,车不方轨"的记载。

秦军败因争议:除地形因素外,《吕氏春秋》批评秦穆公"违蹇叔而用孟明",但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显示秦军可能因缺乏戎车改装导致机动性不足。

此战标志着晋国霸权的延续,也展现了春秋中期战争形态向地形战、伏击战的演变。其战术思想对后世"十面埋伏"等战法具有启示意义。

文章标签:

上一篇:周宣王中兴复周礼 | 下一篇:秦灭韩之战始末

鬼谷子门下的苏秦与张仪

春秋战国张仪

苏秦与张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代表人物,师从隐士鬼谷子,以合纵连横策略深刻影响了战国中后期的政局格局。以下是基于《史记》《战国策》等史料的史实

齐国名臣邹忌改革风云录

春秋战国齐国

《齐国名臣邹忌改革风云录》邹忌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重要政治家,历仕齐威王、齐宣王两朝,以直言敢谏、锐意改革著称。他的政治活动主要集中在齐威王时期

荆轲刺秦图救国

春秋战国荆轲

《荆轲刺秦图救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刺客事件,体现了战国末期六国对抗秦国的悲壮抗争。以下基于《史记·刺客列传》等史料展开分析:一、历史背景1. 秦

孟子:儒家学派的重要人物

春秋战国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是儒家学派继孔子之后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其思想集中体现

秦灭东周王室衰

春秋战国晋国

秦灭东周王室衰落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涉及政治、军事、社会多方面的因素。东周王室自平王东迁洛邑后,实际控制力已大幅衰退,逐渐沦为诸侯争霸的象

晋国曲沃代翼开乱

西周晋国

晋国“曲沃代翼”是春秋初期晋国内部发生的一场持续数十年的权力争夺战,曲沃系(小宗)最终取代翼城系(大宗)成为晋国正统。这一事件开创了诸侯国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