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唐朝 >> 详情

唐军败于大非川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8-03 | 阅读:4442次
历史人物 ► 吐蕃

唐军败于大非川是唐朝吐蕃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发生于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此战是唐朝在青藏高原遭遇的首次大规模失利,标志着吐蕃崛起对唐朝西部边疆的严重威胁。以下是战役背景、过程及影响的详细分析:

唐军败于大非川

一、背景与起因

1. 吐蕃扩张:7世纪中叶,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后,其继任者芒松芒赞继续扩张,逐步控制吐谷浑故地(今青海一带),威胁唐朝河西走廊。

2. 吐谷浑求援:663年吐蕃灭吐谷浑,其王诺曷钵逃亡凉州,向唐求援。唐朝为维护西域战略利益,决定出兵干预。

3. 唐朝战略误判:高宗低估吐蕃高原作战能力,认为唐军装备精良可速胜,未充分适应高原气候与地形。

二、战役过程

1. 唐军部署

- 主将薛仁贵率5万大军(一说10万)西进,令副将郭待封于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建立辎重基地,自率轻骑兵突袭乌海(今青海喀拉海)。

- 薛仁贵告诫郭待封“坚守大非岭”,但郭违令携辎重缓行,遭吐蕃20万大军截击,粮草尽失。

2. 吐蕃战术

- 论钦陵(吐蕃名将)利用地形切断唐军后勤,以骑兵包抄围困。唐军补给断绝,士卒饥疲。

- 吐蕃军熟悉高原环境,采取游走袭扰战术,消耗唐军兵力。

3. 决战惨败

- 唐军主力回援大非川时陷入包围,因缺氧、饥饿丧失战斗力,几乎全军覆没。薛仁贵与论钦陵议和,仅率残部撤返。

三、战败原因

1. 后勤失误:郭待封违抗军令导致辎重被毁,暴露唐军高原补给线的脆弱性。

2. 气候适应不足:中原士兵无法耐受高海拔严寒与缺氧,非战斗减员严重。

3. 情报缺失:唐朝对吐蕃军力与地形认知不足,论钦陵则通过吐谷浑降众掌握唐军动向。

4. 指挥分歧:薛仁贵与郭待封(名将郭孝恪之子)将帅不和,影响协同作战。

四、历史影响

1. 唐朝战略收缩:战后放弃吐谷浑故地,吐蕃完全控制青海,威胁陇右、河西。

2. 西域动荡安西四镇于670-692年间三次易手,唐朝被迫投入更多资源维持西域统治。

3. 吐蕃崛起:此战确立吐蕃与唐朝百年对峙格局,此后双方在河西、安西持续拉锯。

4. 军事教训:唐朝开始重视高原作战训练,后续裴行俭等将领更注重后勤与情报。

五、延伸知识

大非川地理: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地形复杂,气候恶劣,对中原军队构成天然障碍。

论钦陵家族:出自吐蕃权臣噶尔家族,其父禄东赞曾为松赞干布大相,兄弟数人均为吐蕃名将,长期把持军政大权。

薛仁贵结局:因战败被革职,后复起用对抗高句丽,但晚年又因兵败吐蕃于素罗汗山(679年)再遭贬谪。

此役暴露了唐朝在边疆经略中的局限性,也为后世研究古代高海拔战争提供了重要案例。

文章标签:

上一篇:耿询发明浑天仪 | 下一篇:刘知远建立后汉王朝

玉真公主修道

唐朝玉真公主

玉真公主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同母妹妹,本名李持盈,道号“玉真”。她是唐代著名的皇室修道者,其生平与唐代政治、宗教文化密切相关。1. 出身与早年经历 玉

唐军败于大非川

唐朝吐蕃

唐军败于大非川是唐朝与吐蕃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发生于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此战是唐朝在青藏高原遭遇的首次大规模失利,标志着吐蕃崛起对唐朝西部

长孙皇后贤内助

唐朝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601年-636年),名无载,字观音婢,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后典范,她的政治智慧、德行操守对

唐与吐蕃长庆会盟

唐朝吐蕃

唐与吐蕃长庆会盟是唐朝与吐蕃在长庆年间(821-824年)达成的重要和平盟约,史称"长庆会盟"或"唐蕃会盟"。这一事件标志着两国持续近两百年的战争状态暂时结

唐军败于大非川

唐朝吐蕃

唐军败于大非川是唐朝与吐蕃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发生于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此战是唐朝在青藏高原遭遇的首次大规模失利,标志着吐蕃崛起对唐朝西部

唐与吐蕃长庆会盟

唐朝吐蕃

唐与吐蕃长庆会盟是唐朝与吐蕃在长庆年间(821-824年)达成的重要和平盟约,史称"长庆会盟"或"唐蕃会盟"。这一事件标志着两国持续近两百年的战争状态暂时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