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除三害留名
朝代:晋朝 | 时间:2025-08-03 | 阅读:8625次历史人物 ► 周处
“周处除三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励志典故,出自《晋书·周处传》,后经《世说新语》进一步传颂。故事发生在西晋时期的吴郡阳羡(今江苏宜兴),主角周处年轻时横行乡里,与南山猛虎、长桥蛟龙并称“三害”,后幡然醒悟,主动为民除害并改过自新。
史实与典故细节:
1. 周处的背景:周处字子隐,出身东吴鄱阳太守周鲂家族。早年因父早逝缺乏管教,仗武力欺凌百姓,《晋书》记载其“膂力绝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
2. 三害的具体表现:南山的白额虎伤人畜,长桥下的蛟龙(可能为鳄鱼或大型水生生物)掀翻船只,而周处则是乡民眼中比虎、蛟更可怕的人祸。
3. 醒悟过程:乡人故意激将周处,怂恿他去除虎、蛟,实际希望三害同归于尽。周处先杀虎,再与蛟搏斗三日三夜,乡人以为其已死而庆祝,周处归来见状始知自己被憎恶至极。
4. 改过自新:周处拜访名士陆云(陆机之弟)求教,留下“古人贵朝闻夕死”的名言,立志读书修身,终成一代名臣。
历史影响与考证:
《晋书》与《世说新语》记载略有出入,后者增加陆云劝学的戏剧性情节,可能为文学加工。
周处后任御史中丞,刚直不阿,在氐人齐万年叛乱时战死,获追赠平西将军,谥号“孝”。
现古佐证:江苏宜兴周处家族墓出土金属带饰,证实其士族身份;其子周玘为东晋开国功臣,延续家族声望。
文化意义扩展:
典故体现了“浪子回头”的儒家教化思想,明清时期被编入《增广贤文》等蒙学教材。唐代李翰《蒙求》诗“周处杀蛟”成为儿童励志读物。“三害”概念后衍生为对社会顽疾的隐喻,如晚清谭嗣同曾以“吾乡有三害”讽喻时弊。
需注意的是,故事融合了史实与传说,蛟龙可能源于水患的象征性表达。周处真实的转变与其士族身份提供的教育机会密切相关,反映了魏晋时期个人修养与社会阶层流动的关系。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