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五代十国 >> 详情

石敬瑭割地称臣辽朝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6-05 | 阅读:4902次
历史人物 ► 石敬瑭

石敬瑭割地称臣辽朝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对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石敬瑭割地称臣辽朝

1. 历史背景

后唐末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与末帝李从珂矛盾激化。清泰三年(936年),李从珂调石敬瑭移镇郓州,意图削弱其兵权。石敬瑭遂以“称臣纳贡、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向辽太宗耶律德光求援。此举本质是军阀为夺权勾结外族,反映五代藩镇割据的乱象。

2. 割让燕云十六州的细节

燕云十六州(今北京、天津及山西、河北北部)是中原屏障,包含幽、蓟、瀛、莫等战略要地。石敬瑭割让后,辽国获得长城以南的农耕区与军事要塞,中原门户洞开。该地区此后400余年未被汉人政权完全收复,直至明朝洪武北伐。

3. 称臣的政治后果

- 辽国介入中原:辽太宗直接率军南下,助石敬瑭灭后唐建后晋,开创异族武力扶植傀儡政权的先例。

- 屈辱性条款:45岁的石敬瑭尊34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并每年献帛三十万匹。这种不平等关系被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严厉批判。

- 后续影响:后晋出帝石重贵试图脱离辽国控制,导致947年辽军灭后晋,耶律德光一度改国号“大辽”,占领汴京(开封)。

4. 战略与地缘影响

- 军事防御瓦解:燕云十六州包含太行山、燕山天然防线,失去后中原被迫以平原对抗游牧骑兵,北宋始终被动。

- 经济双重性:辽国据此推行“南北面官制”,燕云成为融合汉制与契丹制度的试验区。

- 长期对峙开端:此事件奠定宋辽冲突基础,间接促成澶渊之盟(1005年)的城下之盟。

5. 史料争议与评价

- 《旧五代史》称石敬瑭“屈辱事夷”是权宜之计,但《资治通鉴》指出其个人野心大于国家利益。

- 现代学者如王曾瑜认为,割地行为虽属背叛,但需置于唐末以来河朔胡化、藩镇武人无忠君观念的背景下理解。

石敬瑭的行为短期巩固了个人权力,却改变了东亚政治地理格局。燕云十六州成为辽、金、元南下的跳板,直至明初徐达北伐才重新划归汉人政权。这一事件警示了借助外力争夺内部权力的危险性,也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深刻教训。

文章标签:

上一篇:贞观之治启盛世 | 下一篇:欧阳修诗词繁荣期

楚国的崛起与衰落过程

五代十国刘邦

楚国的崛起与衰落是一个跨越数百年的复杂历史进程,其兴亡轨迹深刻反映了先秦时期政治、军事与文化的演变。 一、楚国的崛起 1. 建国与早期发展(西周初

王审知治闽

五代十国朱温

王审知(862-925年)是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的建立者和统治者,因其治理闽地(今福建省)的卓越贡献被后世尊称为“开闽圣王”。以下是关于他治闽的主要史实和

石敬瑭:开创北宋基业

五代十国石敬瑭

石敬瑭并非北宋的开创者,而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建立者。北宋的建立者是赵匡胤,他通过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了宋朝。这里将分别厘清石敬瑭的历史角色

景延广挑衅契丹

五代十国石敬瑭

景延广是五代时期后晋的重要将领,他在后晋与契丹关系恶化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以下依据史料分析他的挑衅行为及其背景、影响: 一、历史背景1. 后晋与

孟知祥割据史话

五代十国石敬瑭

孟知祥割据史话: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奠基者孟知祥(874年-934年),字保胤,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人,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政权的实际奠基者。其割据过

后晋亡于契丹

五代十国石敬瑭

后晋(936年-947年)是五代时期的第三个中原王朝,由石敬瑭建立,其灭亡与契丹(辽朝)的关系密切,是中原政权“以地事夷”策略失败的典型案例。以下是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