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南北朝 >> 详情

张僧繇画龙点睛

朝代:南北朝 | 时间:2025-06-27 | 阅读:3447次
历史人物 ► 张彦远

"画龙点睛"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成语典故,源自南朝梁代画家张僧繇的传说。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绘制四条白龙时故意不点眼睛,称"点睛即飞去",在众人坚持下为其中两条点睛,结果雷电破壁,二龙乘云升天。这一传说反映了六朝时期绘画艺术的超现实主义追求。

张僧繇画龙点睛

从艺术史角度分析,张僧繇的创作具有多重意义:

1. 技法创新:他是"疏体"画法的开创者,与顾恺之的"密体"形成对比,笔法简练传神。

2. 宗教艺术:作为佛教画家,他在寺院壁画中常作"凹凸花",利用阴影营造立体效果,可能受到印度犍陀罗艺术影响。

3. 文化象征:龙在南北朝是皇权象征,传说隐喻艺术家赋予作品生命的超凡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现存署名张僧繇的作品均为后世摹本,如《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大阪市立美术馆藏)可能保留其风格元素。考古发现的南朝墓葬壁画(如丹阳胡桥墓)虽非其真迹,但印证了当时"秀骨清像"的人物画特征。

该典故在唐代《宣和画谱》、宋代《太平广记》中均有演变,至明清成为艺术评论的常用比喻。现代研究发现,类似"画像复活"的母题广泛存在于全球民间故事中,如希腊皮格马利翁传说,但张僧繇版本独具东方审美特质——强调"神似"而非形似,体现谢赫"六"中"气韵生动"的最高准则。

学界认为这个传说可能源于张僧繇改进绘画颜料的史实:南朝画家已使用胶矾固定矿物颜料,而"点睛"的特殊技法可能导致颜料在潮湿环境下产生氧化变色现象,被附会为"破壁飞去"。南京博物院藏南朝模印砖画《竹林七贤》可见类似的动态表现手法,证实当时绘画达到的高度。

文章标签:

上一篇:佛教广泛传播 | 下一篇:杜伏威江淮义军

陈朝文化的繁荣时期

南北朝陈霸先

陈朝(557年—589年)是南朝最后一个政权,虽然国祚仅33年,但在文化领域却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和短暂的繁荣。其文化成就主要体现在文学、艺术、佛教、史学及

高欢建立东魏政权的历程

南北朝高欢

高欢建立东魏政权的历程是北魏末年政权分裂与军阀角逐的关键一环,其过程深刻反映了六镇起义后北方政治秩序的重构。以下从军事崛起、政治博弈和制度建

拓跋焘统一北方及其政治改革

南北朝拓跋焘

拓跋焘(408—452年),即北魏太武帝,是北魏第三位皇帝,他在位期间(424—452年)完成了北方统一并推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奠定了北魏的强国基础。其统一与

柔然寇边扰北疆

南北朝阿尔泰

柔然寇边扰北疆:历史背景、军事冲突与影响 柔然是公元4—6世纪活跃于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原北疆构成严重威胁。其寇边行为不仅是

张僧繇画龙点睛

南北朝张彦远

"画龙点睛"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成语典故,源自南朝梁代画家张僧繇的传说。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绘制四条白龙时故意不点眼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