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汉朝 >> 详情

冯异谦退大树将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5-26 | 阅读:5907次
历史人物 ► 冯异

冯异谦退大树将这一表述出自《后汉书·冯异传》,原典为"谦退不伐""大树将军",是东汉开国名将冯异的经典形象概括。以下从史实角度展开分析:

冯异谦退大树将

1. 历史背景与人物定位

冯异(?-34年),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位列"云台二十八将"第七。作为光武帝刘秀核心幕僚,他参与平定河北、攻略关中等重大战役,官至征西大将军,封阳夏侯。其"大树将军"的称号源于治军风格,《后汉书》载:"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2. "谦退不伐"的政治智慧

(1)军事层面:在平定赤眉军后,诸将争功时冯异独自引退,体现"不争之功"的处世哲学。这种态度恰好符合刘秀"退功臣而进文吏"的集权策略。

(2)政治层面:建武六年(30年)冯异朝见时,刘秀向百官介绍:"是我起兵时主簿也",冯异立即叩首表示"臣本诸生,遭遇受命之会"。这种刻意保持君臣距离的姿态,在东汉初年功臣多骄纵的背景下尤为可贵。

3. 军事才能与政治平衡

(1)战术成就:在崤底之战中采用伏击战术歼灭赤眉军主力,其"变易旗帜"的疑兵之计被列入《武经七书》经典战例。

(2)治理贡献:任关中留守期间"怀来百姓,申理枉结",使战后关中"政理有序"。但为避免震主之嫌,主动将子弟送回洛阳为质。

4. 历史影响与评价维度

(1)人格示范:南朝宋武帝刘裕曾以"冯异之赴洛阳,委散骑常侍"为例教导臣子谦逊之道。

(2)文化符号:唐代杜牧《题武关》诗"冯异大树"成为将帅淡泊名利的代称,《资治通鉴》将其与战国乐毅并称"谦逊善终者"。

(3)现实局限:冯异病逝于征陇途中,其子冯彰因牵连诸侯王叛乱被贬,反映出东汉功臣家族难以维系政治地位的普遍困境。

这个历史案例揭示了传统政治文化中"功高不矜"的生存智慧,其"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后汉书》评语)的行为范式,成为后世处理功勋与权术关系的典型参照。冯异形象在后世文学作品《东汉演义》等通俗叙事中被进一步艺术化,但核心的谦逊特质始终未变。

文章标签:

上一篇:扶苏谏言遭贬 | 下一篇:袁绍官渡败亡

汉安帝宦官专政时期

汉朝刘祜

汉安帝(106年-125年在位)时期是东汉宦官专政的开端,这一阶段的宦官干政对东汉政治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1. 宦官崛起的背景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

汉朝王莽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其背景、过程及影响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一、篡权背景 1. 西汉末年社会矛盾激化 - 西

汉宣帝安定边疆策

汉朝呼韩邪单于

汉宣帝(刘询)在位期间(前74年—前49年)推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边疆政策,史称“孝宣中兴”,其边疆战略兼具武力威慑与怀柔羁縻,形成了汉代边疆治理

张骞西域凿空使

汉朝张骞

张骞西域凿空使是中国古代外交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其历史意义远超单纯的探险活动。根据《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张骞传》的记载,这次出使蕴含着汉代

冯异大树将军誉

汉朝冯异

“冯异大树将军誉”典出《后汉书·冯异传》,讲述东汉开国名将冯异的谦逊品格。以下是详实解析:一、典故出处与背景冯异(?—34年),字公孙,颍川父城

汉明帝云台绘功臣

汉朝冯异

汉明帝刘庄为表彰开国功臣,于洛阳南宫云台阁绘制"云台二十八将"画像,这一举措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意义。永平三年(60年),距东汉建立已过去三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