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诗人杨维桢生平事迹回顾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5-19 | 阅读:7442次历史人物 ► 元朝
元朝诗人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东维子,绍兴路诸暨州(今浙江诸暨)人,是元代中后期诗坛的代表人物,以“铁崖体”诗风闻名。以下为其生平及重要事迹的详细回顾:
一、早年经历与仕途起伏
1. 家学渊源与少年才学
杨维桢生于书香门第,其父杨宏在宋末曾任宁海县丞,注重子嗣教育。杨维桢幼年聪颖,能“日记数千言”,师从理学名家李孝光,深研《春秋》及汉唐文学,奠定深厚学术基础。
2. 科举入仕与宦海沉浮
- 泰定四年(1327年)中进士,授天台县尹。任内整顿吏治,因刚直触怒豪强被贬。
- 后调任钱清场盐司令,面对盐税苛政,多次上书谏言改革未果,遂对仕途失望。至正初年(1341年后)辞官,潜心文学创作。
二、文学成就与“铁崖体”
1. 诗歌革新
杨维桢反对元代诗坛摹拟唐宋的颓风,主张回归汉魏乐府与李贺的奇崛风格,开创“铁崖体”。其诗以古乐府见长,语言瑰丽奇诡,如《鸿门会》《五湖游》等,兼具浪漫主义与批判精神。
2. 文人集团
晚年居松江(今上海),张士诚据吴时屡召不仕,却广交文士,形成以他为核心的东南文人圈。顾瑛、倪瓒等皆与其唱和,“玉山雅集”成为元代文学盛事。
3. 多元艺术造诣
擅书法,行草狂放不羁,有《鬻字窝铭》等传世;亦通音律,常携铁笛自娱,“铁笛道人”之号由此而来。
三、思想与晚年境遇
1. 理学与道家倾向
早年习程朱理学,后期受全真教影响,作品中常见“人生无常”的忧患意识,如《老客妇谣》以自喻。
2. 拒绝出仕新朝
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召其修礼乐书,杨维桢以“老妪不能再嫁”婉拒,次年病逝,享年75岁。门生私谥“文贞”。
3. 历史评价
清人评其“诗奇绝当代”,《四库全书总目》称“横绝一世之才”。近代学者视其为元诗“巨擘”,其革新精神影响明代“性灵派”。
四、扩展知识
《东维子文集》:杨维桢的诗文,共30卷,收录乐府、序跋等,是研究其思想的重要文献。
与张雨的交游:道士诗人张雨曾为其《铁崖先生古乐府》作序,二往折射元代释道与文人的密切关系。
“竹枝词”创作:杨维桢革新竹枝词,融入吴地民歌特色,如《西湖竹枝词》组诗,开明代民歌风气之先。
杨维桢的一生,体现了元末文人在政治混沌中的精神挣扎与艺术突围,其诗风与人格成为后世讨论“士人独立性”的典型案例。
文章标签:杨维桢
上一篇:宋代的陶瓷艺术与文化交流 | 下一篇:土木堡之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