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芳投降东吴叛蜀汉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05 | 阅读:3894次历史人物 ► 糜芳
糜芳投降东吴叛蜀汉是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涉及蜀汉与东吴关系的重大转折。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及历史评价等方面展开分析:
背景与原因
1. 身份与职位:
糜芳是蜀汉开国元勋之一,其家族(东海糜氏)早年资助刘备,妹妹糜夫人是刘备之妻。他官至南郡太守,与将军傅士仁共守荆州要地江陵、公安,肩负抵御东吴的重任。
2. 关羽的强势作风:
据《三国志》记载,关羽北伐襄樊时,命糜芳、傅士仁供粮草,但因延误遭关羽威胁“还当治之”,导致二人心怀恐惧。关羽素来轻视士族与同僚(如骂孙权“犬子”、鄙视黄忠为“老兵”),加剧了内部矛盾。
3. 东吴的策反:
东吴都督吕蒙利用蜀汉内部裂隙,暗中联络糜芳、傅士仁。吕蒙白衣渡江后,傅士仁先降,糜芳在江陵孤立无援,最终选择投降。东吴承诺保全其性命与家族利益,成为直接诱因。
过程与细节
时间节点:公元219年冬,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之际,吕蒙偷袭荆州。糜芳未做激烈抵抗即献城,导致关羽退路被断,最终败走麦城。
投降争议:
裴松之注引《吴录》提到,糜芳投降时曾叹息“岂敢以区区一城抗天命乎”,显示其面对东吴大军时的绝望。也有学者认为,糜氏家族在蜀汉地位已边缘化(糜夫人早逝,刘备称帝后未追封其为后),削弱了其忠诚度。
影响与后果
1. 蜀汉战略崩塌:
荆州失守使诸葛亮“跨有荆益”的战略破产,蜀汉失去东出北伐的跳板,只能依赖险峻的益州,后续北伐难度大增。
2. 关羽之死的连锁反应:
糜芳投降直接导致关羽腹背受敌,败亡后引发张飞遇刺、刘备伐吴(夷陵之战),蜀汉元气大伤。
3. 东吴的短期收益:
孙权全据荆州,巩固了长江防线,但背盟行为加剧吴蜀对立,为日后重新联合抗魏埋下障碍。
历史评价
道德谴责:
传统史家多斥糜芳为“叛臣”,如《三国志》作者陈寿虽未直接批评,但通过记载关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隐含其败因与部下离心有关。
现实考量:
现代观点认为,糜芳投降或有保全军民、避免屠城的现实考量。东吴对待降将相对宽容(如潘濬亦受重用),但糜芳在东吴仅得虚职,未被真正信任。
延伸知识
家族命运:
糜芳胞兄糜竺在蜀汉官至安汉将军,糜芳投降后,糜竺负荆请罪,刘备未加诛杀,但糜竺一年后惭恨而卒。
比较研究:
与于禁降关羽不同,糜芳因亲属关系和主动献城,被视为更为恶劣的“系统性背叛”,反映了三国时期士族在忠君与家族利益间的抉择困境。
这一事件凸显了乱世中忠诚的复杂性,亦成为后世讨论“势穷而降”与“死节”的经典案例。
文章标签:糜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