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谏逐客令撤
朝代:秦朝 | 时间:2025-07-13 | 阅读:1334次历史人物 ► 李斯
李斯《谏逐客书》是秦朝著名政治家李斯为劝阻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驱逐诸侯宾客而撰写的一篇重要奏疏。此事发生于公元前237年,当时秦国因郑国渠间谍案引发宗室贵族对客卿的猜忌,秦王下令驱逐所有非秦国籍的士人。李斯作为楚国出身的外来客卿,亦在驱逐之列,遂作此书陈情。
事件背景与内容要点:
1. 郑国渠事件:韩国水工郑国以修渠为名入秦,实为实施"疲秦之计",意图消耗秦国国力。事件败露后,秦宗室借机提出"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要求驱逐六国客卿。
2. 《谏逐客书》核心论点:
- 历史事实论证:列举穆公用由余、孝公用商鞅、惠王用张仪、昭王用范雎等客卿助秦强大的史实,证明"客卿无负于秦"。
- 物质文化对比:指出秦王享受的"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江南金锡"等皆非秦产,反问"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 人才战略价值:强调"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驱逐客卿等于"藉寇兵而赍盗粮",将人才推向敌国。
3. 政治智慧体现:
- 避开郑国案本身,从国家利益高度立论
- 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策略,用秦国崛起史反驳排外政策
- 提出"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著名喻证
历史影响:
1. 秦王即时收回逐客令,恢复李斯官职,后任其为廷尉。
2. 奠定了秦國"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傳統,为统一六国储备了包括尉缭、姚贾等在内的多国人才。
3. 开创了中国古代奏议文的典范,清代李兆洛《骈体文钞》将其列为"庙堂之制"之首。
延伸思考:
李斯的谏诤艺术体现了法家"因势利导"的进言策略,其成功关键在于:
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利益捆绑论述
通过物质享受与人才政策类比制造逻辑张力
把握了秦王的功利主义心理,用"跨海内制诸侯"的霸业目标激发共鸣
文中名句"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不仅改变了秦国政策,也成为后世选拔人才的重要思想资源。值得注意的是,李斯最终却因拒绝接纳韩非的"存韩"建议,暴露了其政治理想中的实用主义本质。
文章标签:逐客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