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五代十国 >> 详情

刘守光称燕帝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7-13 | 阅读:4848次
历史人物 ► 朱温

刘守光是唐末五代初期割据幽州(今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军阀,其称帝事件是唐末藩镇割据乱局中的典型事例。以下依据史实详述其背景、过程及影响:

刘守光称燕帝

一、背景

1. 家族渊源

刘守光之父刘仁恭原为卢龙节度使李可举部将,后投靠河东李克用,901年夺取幽州。刘仁恭一面依附李克用,一面扩张势力,一度控制卢龙、义昌(沧州)两镇,自称“大燕王”,筑宫殿、铸钱币,形成半独立政权。

2. 权力内斗

907年朱温篡唐后,刘仁恭次子刘守光与兄刘守文爆发内战。刘守光囚禁其父,击败并刘守文(909年),吞并沧州,成为卢龙、义昌两镇的实际控制者。

二、称帝始末

1. 僭号称尊

911年,刘守光在幽州悍然称帝,国号“大燕”(史称“桀燕”以区别于慕容氏前燕、后燕),改元“应天”。其政权极不稳固:

- 内部矛盾:诛杀谏臣孙鹤,将领王思同等投奔晋王李存勖

- 外交孤立:河东李存勖、契丹、后梁均不承认其帝号。

2. 迅速败亡

913年,李存勖派周德威率军围攻幽州。刘守光出逃被擒,914年被押送太原处决,其政权仅存三年。

三、历史评价

1. 割据典型

刘守光称帝是晚唐以来藩镇“地擅兵赋,自择官吏”的延续,但因其残暴短视加速灭亡。《旧五代史》评其“性本庸昧,以父兄之资,僭窃名号”。

2. 战略失误

其称帝未获得任何藩镇支持,反促成李存勖联合成德、义武等镇围攻,反映五代初期“尊王(即使名义上)”仍具政治号召力。

3. 考古佐证

北京房山区曾出土“应天元宝”铜钱,证实其短暂称帝时期的铸币活动,为研究割据政权经济提供了实物证据。

四、扩展知识

“燕”国号传统:幽州地区历史上四次出现“燕”政权(前燕、后燕、刘守光、辽自称“大燕”),凸显其地理独立性。

家族结局:其弟刘守奇投契丹,后裔融入契丹贵族;部将元行钦被李存勖重用,侧面反映五代人员流动的频繁性。

刘守光事件展现了五代初期军阀混战中“强者为王”的逻辑,其迅速覆灭亦证明缺乏民意与士族支持的政权难以持久。

文章标签:

上一篇:唐蕃会盟碑刻立 | 下一篇:蔡京奸相误国史

贯休画僧入蜀

五代十国贯休

贯休画僧入蜀是唐末五代时期佛教艺术史与文化交流的重要事件。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人,是著名诗僧、画家,以“禅

周行逢据武平

五代十国马殷

周行逢据武平是五代十国时期湖南地区的重要历史事件。周行逢(?—962年),字仲先,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原为南楚马氏政权部将,后趁南楚内乱崛起,

南唐灭楚复失

五代十国马殷

南唐灭楚复失是十国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反映了五代十国政权更迭的复杂性与地缘政治的脆弱性。 背景与灭楚过程 南唐(937—975年)是十国中疆域较大的政

刘守光称燕帝

五代十国朱温

刘守光是唐末五代初期割据幽州(今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军阀,其称帝事件是唐末藩镇割据乱局中的典型事例。以下依据史实详述其背景、过程及影响: 一、背

刘守光称燕帝

五代十国朱温

刘守光是唐末五代初期割据幽州(今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军阀,其称帝事件是唐末藩镇割据乱局中的典型事例。以下依据史实详述其背景、过程及影响: 一、背

葛从周朱温麾下骁

五代十国朱温

葛从周是唐末五代时期著名将领,早年加入黄巢起义军,后归顺朱温(后梁太祖),成为其麾下核心将领之一。以下是对其生平和军事贡献的详细考述: 一、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