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汉朝 >> 详情

赵过推广代田法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7-12 | 阅读:8449次
历史人物 ► 汉武帝

赵过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农学家和农业改革家,活跃于汉武帝时期(约公元前140—前87年)。他所推广的"代田法"是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一项重要革新,对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粮食产量起到了显著作用。

赵过推广代田法

代田法的核心内容

1. 轮耕与垄沟互换:代田法将田地划分为若干条相等的垄(高畦)和沟(低畦),作物种植于沟中,次年再将垄与沟的位置互换,从而实现土地的轮耕。这种轮耕方式能够有效减缓土地肥力消耗,避免连续耕作导致的土壤贫瘠。

2. 抗旱保墒:沟中种植作物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尤其在干旱地区,沟中的土壤湿度相对较高,有利于作物生长。

3. 深耕细作:代田法注重深耕和垄沟的精确定位,要求使用特制的犁具(如耦犁)进行翻耕,提高耕作效率。

推广背景

汉武帝时期,由于频繁的对外战争和边疆屯田需求,粮食供应压力巨大。赵过在担任"搜粟都尉"(主管农业的官员)期间,奉命改良农业技术,代田法因其高效性被大力推广。首先在关中地区试验,后在西北边郡(如河西走廊、朔方等地)广泛应用,极大提升了边疆驻军的粮食自给能力。

历史意义

1. 增产效果显著:据《汉书·食货志》记载,代田法推广后,每亩产量比传统耕作方式提高一至两成,部分区域甚至翻倍。

2. 促进农具革新:代田法的实施推动了耦犁、耧车等先进农具的普及,为后世精耕细作奠定了基础。

3. 边疆开发的助推器:代田法特别适合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农业开发,为汉朝巩固西北边疆提供了经济支撑。

补充知识

代田法与欧洲中世纪的三圃制轮耕有相似之处,但早了近千年。此外,赵过还推广"区田法"(分区精细耕作),但因劳动强度过大未能普及,而代田法则因其均衡性成为主流。后世的"垄作法"、"畎亩法"均受其影响。

赵过的贡献不仅在于技术改良,更在于其系统性推广策略:先由官府组织试验,再培训基层农官("田典"),最后向民间普及。这种"试验—示范—推广"模式在古代农业史上颇具开创性。

文章标签:代田法

上一篇:魏咎自焚殉国 | 下一篇:马谡失街亭遭斩

蔡伦改进造纸之术

汉朝蔡伦

蔡伦(约公元50年-121年),东汉宦官,字敬仲,桂阳郡(今湖南耒阳)人,是中国古代造纸术的重要改进者。根据《后汉书·宦者列传》记载,蔡伦于汉和帝元

赵过推广代田法

汉朝汉武帝

赵过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农学家和农业改革家,活跃于汉武帝时期(约公元前140—前87年)。他所推广的"代田法"是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一项重要革新,对提高土地

袁盎谏阻废太子

汉朝晁错

袁盎谏阻废太子一事发生在西汉文帝时期,涉及文帝欲废黜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汉景帝)的敏感政治事件。根据《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和《汉书》记载,事件背

吕后诛杀韩信彭越

汉朝彭越

吕后诛杀韩信、彭越是西汉初年政治斗争中的重大事件,展现了汉高祖刘邦去世后中央集权与功臣集团矛盾的激化。以下从背景、过程、原因及影响展开分析:

赵过推广代田法

汉朝汉武帝

赵过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农学家和农业改革家,活跃于汉武帝时期(约公元前140—前87年)。他所推广的"代田法"是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一项重要革新,对提高土地

六艺教育兴起

西周汉武帝

六艺教育是中国古代周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核心教育体系,其起源可追溯至西周礼乐文明,后经孔子系统化成为儒家教育的基础。六艺指"礼、乐、射、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