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清朝 >> 详情

王夫之船山遗书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6-26 | 阅读:6822次
历史人物 ► 王夫之

《船山遗书》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号船山)的著作全集。王夫之(1619—1692)是湖南衡阳人,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作涵盖经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等领域,体现了强烈的民族气节和深刻的批判精神。

王夫之船山遗书

一、《船山遗书》的编纂与版本

1. 成书背景:王夫之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著述不辍,临终前嘱托子孙整理其手稿。由于清初盛行,其著作长期未被刊刻,直到道光年间(1840—1842)由邓显鹤等人主持编纂,首次刊行《船山遗书》18种150卷。

2. 后续增补同治年间(1865—1874)曾国藩、曾国荃兄弟组织重刊,增至58种288卷,内容更加完备,史称“金陵刻本”。

二、核心思想与学术贡献

1. 唯物主义哲学

- 提出“气一元论”,认为宇宙由“气”构成,反对程朱理学的“理在气先”,强调“理依于气”。

- 批判唯心主义,主张“天下唯器而已矣”,认为规律(道)依附于具体事物(器)。

2. 历史观

- 反对“天命史观”,提出“势之必然处即是理”,认为历史发展受客观规律支配。

- 强调“夷夏之辨”,痛斥满清统治,但不同于狭隘民族主义,主张文化而非血统的区分。

3. 政治思想

- 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公天下”主张,认为“一姓之兴亡,私也;生民之生死,公也”。

- 重视地方治理,提倡“寓封建于郡县”,试图调和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矛盾。

4. 经学研究

- 注解《周易》《尚书》《诗经》等经典,不拘泥汉宋门户,注重实证与义理结合。

- 在《读通鉴论》《宋论》中,通过对历史的评论阐发其政治与社会理念。

三、影响与后世评价

1. 近代启蒙意义魏源谭嗣同章太炎等均受其思想影响,梁启超称其为“近世思想界之彗星”。

2. 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关注:侯外庐等人认为其唯物主义倾向可与西方启蒙思想对话。

3. 当代价值:其“知行合一”“经世致用”思想对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仍有启示意义。

四、扩展知识

未刊稿与佚失:部分手稿因战乱散佚,如《莲峰志》等,现存著作仅为原稿的一部分。

全球传播:20世纪后,《船山遗书》被翻译为日、英等语言,成为国际汉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争议点:王夫之对农民起义的态度复杂,既同情民生疾苦,又批评张献忠等“流寇”。

王夫之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船山遗书》不仅是研究明清思想史的关键文献,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型的重要思想资源。

文章标签:遗书

上一篇:史可法抗清殉国 | 下一篇:甘之战启征有扈氏

清朝末年慈禧政治生涯回顾

清朝慈禧

清朝末年慈禧的政治生涯是晚清历史中极为复杂且极具争议的一段时期。作为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以及光绪帝的摄政者,慈禧太后实际掌控清朝政权近

同治中兴国家稳定

清朝同治

同治中兴(1862-1874)是清王朝在内忧外患中试图恢复中央权威与社会稳定的重要时期。其背景、举措及局限性可从以下多个层面展开分析:1. 历史背景与核心推

乾隆盛世下的文化繁荣与艺术发展

清朝乾隆

乾隆盛世(1735-1795)是清朝国力鼎盛时期,其文化繁荣与艺术发展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宫廷艺术的鼎盛 乾隆帝热衷艺术收藏

同治中兴望复兴

清朝同治

同治中兴是晚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清廷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恢复国力、稳定统治。这一时期被视为清王朝短暂的回光返照,

王夫之唯物主义

清朝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明末清初思想家,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儒”,其哲学思想以唯物主义倾向著称。以下从核心观点、理论内涵及历史意义三

王夫之思想遗产

清朝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明末清初思想家,字而农,号姜斋,世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是明清之际最具批判精神和哲学深度的学者之一。其思想遗产涵盖哲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