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清朝 >> 详情

王夫之唯物主义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7-13 | 阅读:5610次
历史人物 ► 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明末清初思想家,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儒”,其哲学思想以唯物主义倾向著称。以下从核心观点、理论内涵及历史意义三方面展开论述:

王夫之唯物主义

一、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

1. 气本论

王夫之发展张载的“气一元论”,提出“太虚即气”“理在气中”,认为宇宙本质是物质的“气”,否定程朱理学“理在气先”的唯心观。他强调“气化流行”构成万物,阴阳二气的矛盾运动(“絪缊化生”)是变化的根源。

2. 道器论

在《周易外传》中提出“天下惟器而已矣”,认为具体事物(器)先于抽象规律(道)存在,“无其器则无其道”,批判陆王心学“心外无物”的唯心思辨。

3. 认识论的经验性

主张认识源于“格物”(观察具体事物),反对“致良知”的先验论,提出“知行相资以为用”的实践观,强调感官经验与理性思辨结合。

二、理论拓展与时代性

1. 对理学的批判改造

改造朱熹“理气二分”体系,将“理”重新定义为气的运动规律(“理者气之条理”),消解了理的超越性,使其回归物质世界。

2. 历史进化观

在《读通鉴论》中提出“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认为历史发展受客观趋势(势)驱动,反对“天命史观”,体现出唯物史观的萌芽。

3. 科学方倾向

通过《张子正蒙注》等著作,用自然现象(如“舟车薪火”之喻)论证物质不灭,接近能量守恒观念,其观察方法具有实证色彩。

三、历史局限与影响

1. 传统思想的羁绊

仍保留“乾坤并建”等易学框架,未彻底摆脱传统宇宙论模式;社会思想中保留“华夷之辨”等唯心成分。

2. 后世影响

其思想经谭嗣同章太炎重新发掘,成为近代启蒙资源。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中评价其“启发了中国唯物主义传统的新方向”。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以气论为基础,通过认识论、历史观的系统性建构,成为前现代中国哲学中最接近唯物辩证法的体系,其批判精神与实证倾向对后世具有深远启示。

文章标签:唯物主义

上一篇:方孝孺忠烈拒诏 | 下一篇:帝辛暴政亡商

慈安太后猝逝之谜

清朝慈安太后

慈安太后(1837—1881),即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是清咸丰帝的皇后,同治帝的嫡母,与慈禧太后并尊为“两宫皇太后”。其猝然去世于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

清廷组建新式陆军

清朝新军

清廷组建新式陆军是晚清军事改革的核心举措,其主要背景、过程及影响如下: 一、背景与动因1. 内外压力 甲午战争(1894-1895)惨败暴露了八旗、绿营及湘

王夫之唯物主义

清朝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明末清初思想家,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儒”,其哲学思想以唯物主义倾向著称。以下从核心观点、理论内涵及历史意义三

虎门销烟

清朝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是清政府于1839年在广东虎门实施的大规模销毁鸦片行动,由钦差大臣林则徐主持,是中国近代史上反抗西方殖民侵略的重要事件,也是第一次鸦片战争

王夫之唯物主义

清朝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明末清初思想家,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儒”,其哲学思想以唯物主义倾向著称。以下从核心观点、理论内涵及历史意义三

王夫之思想遗产

清朝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明末清初思想家,字而农,号姜斋,世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是明清之际最具批判精神和哲学深度的学者之一。其思想遗产涵盖哲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