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清朝 >> 详情

乾隆南巡记实录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5-27 | 阅读:1556次
历史人物 ► 乾隆

乾隆南巡记实录》是清代乾隆皇帝六次南巡(1751年、1757年、1762年、1765年、1780年、1784年)的官方记载,核心内容来源于《清高宗实录》《南巡盛典》等宫廷档案及地方志。以下为基于史实的整理与扩展分析:

乾隆南巡记实录

一、南巡背景与目的

1. 政治宣示

乾隆南巡继承康熙旧制,旨在巩固对江南的统治。江南为财税重地,但明遗民势力未彻底消散,南巡通过阅河、祭陵、召见士绅等方式强化皇权象征。

2. 水利治理

六次南巡均视察黄河、淮河、运河工程,1757年亲赴洪泽湖督办高家堰工程,命河道总督高斌制定"分黄导淮"方案,缓解苏北水患。

3. 文化笼络

苏州、杭州等地召试文士,提拔如钱大昕等江南学者入翰林院,缓和满汉矛盾;另借祭祀明孝陵(南京)彰显正统性。

二、行程与重要事件

首次南巡(1751年)

重点考察浙江海塘,调拨帑银修筑鱼鳞石塘;于江宁(南京)检阅八旗驻防,赐宴盐商以稳定经济。

第四次南巡(1765年)

曲阜祭孔时特赐衍圣公府御笔匾额,强化儒家认同;在扬州天宁寺设立行宫,推动盐商捐资修缮园林,形成"瘦西湖二十四景"。

末次南巡(1784年)

因晚年国库渐虚,压缩仪仗规模,但仍坚持视察徐州黄河堤防,体现对河务的重视。

三、社会影响与争议

1. 经济负担

每次南巡耗银约200万两,地方须备"迎銮"设施,盐商频繁捐输,虽刺激局部商业,但加重民间徭役。赵翼《檐曝杂记》记载苏北因接驾致"州县凋敝"。

2. 文化塑造

南巡催生《南巡盛典》等官方文献,绘画如徐扬《乾隆南巡图》以写实风格记录运河风貌,现存12卷藏于故宫博物院。

3. 历史评价分歧

嘉庆朝后,南巡被批评为"劳民伤财";现代学者如戴逸指出其兼具"统治艺术"与"民生考量"的双重性。

四、延伸知识

仪制细节:御舟"安福舻"船队达千艘,沿运河设"码头行宫"36处,苏州灵岩山行宫现仍存遗址。

民间传说:杭州"乾隆鱼头"等美食故事多为附会,实际宫廷档案显示沿途饮食由内务府严格管控。

乾隆南巡是清代中期政治、经济、文化互动的典型案例,既有彰显盛世的意图,亦暗藏统治危机,其复杂影响需结合多维度史料评判。

文章标签:

上一篇:于谦保卫北京城 | 下一篇:南庚迁都商政不稳

乾隆朝的文化繁荣与治理策略

清朝乾隆

乾隆朝(1735-1796年)是清朝鼎盛时期,其文化繁荣与治理策略在政治、经济、社会及学术领域均有显著体现。以下从多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文化繁荣的表现

清朝诗人袁枚的文艺人生

清朝袁枚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随园老人,清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其文艺人生以性灵说为核心,主张诗歌应

鸦片战争爆发与影响

清朝清朝

鸦片战争(1840—1842年)是近代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第一场大规模武装冲突,其爆发与影响深刻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开端。以下是基

民族英雄林则徐禁烟运动

清朝林则徐

1840年,林则徐在广东开展禁烟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抵制鸦片贸易的爱国行动。他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包括收缴鸦片、封锁商馆、要求外商

乾隆朝的文化繁荣与治理策略

清朝乾隆

乾隆朝(1735-1796年)是清朝鼎盛时期,其文化繁荣与治理策略在政治、经济、社会及学术领域均有显著体现。以下从多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文化繁荣的表现

乾隆南巡记实录

清朝乾隆

《乾隆南巡记实录》是清代乾隆皇帝六次南巡(1751年、1757年、1762年、1765年、1780年、1784年)的官方记载,核心内容来源于《清高宗实录》《南巡盛典》等宫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