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颁农桑辑要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7-01 | 阅读:9253次历史人物 ► 元朝
元朝颁行的《农桑辑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中央政府主持编撰的农业科学著作,成书于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年),由司农司组织编写,体现了元朝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以下从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等方面展开说明:
编纂背景:
1. 政治需求:元朝建立初期,北方历经长期战乱,农业凋敝。忽必烈推行"汉法",注重恢复经济,将农业视为国家根本,仿效前代"劝农"传统,责令编撰农业指导手册。
2. 技术整合:蒙古帝国疆域辽阔,亟需融合中原传统农学与中亚、西域的农业经验,如棉花种植、灌溉技术等,《农桑辑要》承担了技术传播功能。
主要内容与结构:
全书共七卷,分十门类,系统记载作物栽培、蚕桑、畜牧、果蔬种植等技术:
1. 粮食作物:详细记录稻、麦、粟等南北作物的播种、施肥、轮作方法,强调因地制宜。如引用《齐民要术》内容并补充元代新经验。
2. 经济作物:首次官方推广棉花种植技术,载有"木棉"专篇,推动元代棉纺业发展。
3. 蚕桑改良:总结江南地区桑树嫁接、育蚕缫丝技术,反映元代丝绸业的专业化。
4. 畜牧兽医:吸收游牧民族经验,记载牛羊疫病防治、饲养管理等,体现多元文化交融。
历史特点与创新:
1. 官方权威性:由中央政府刊行并颁发各地,责令地方官员依书劝课农桑,成为行政考核依据。
2. 实践导向:摒弃玄虚理论,侧重可操作性。例如详细记载施肥比例、工具尺寸等实用细节。
3. 技术改良:在《齐民要术》基础上新增元朝农学成果,如果树压条繁殖法、温室催芽法等。
影响与评价:
1. 推广成效:书中技术迅速普及,至元中期全国垦田面积比金宋时期增长20%,棉花种植北扩至黄河流域。
2. 文献价值:保存了14世纪中国农业百科知识,部分已佚农书(如《韩氏直说》)内容赖此留存。
3. 后世影响:明代《农政全书》、清代《授时通考》均受其启发,形成中国古代农书编纂体系。
局限与争议:
部分技术记载简略,未能完全解决南北农业差异问题;蒙古贵族圈占农田的"投下制度"与书中劝农政策存在现实矛盾。总体而言,《农桑辑要》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融合的产物,对元代经济恢复和后世农学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文章标签:农桑
上一篇:王诜西园雅集图 | 下一篇:明朝第一清官海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