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著名刺客事件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01 | 阅读:3911次历史人物 ► 三国
三国时期的著名刺客事件主要集中在政治暗杀和复仇行动中,虽正史记载有限,但结合《三国志》《后汉书》及裴松之注等史料,可梳理以下典型案例及相关背景:
小说《三国演义》中“孟德献刀”一节描写曹操刺杀董卓未遂后逃亡,但正史《三国志》仅记载曹操因反对董卓专权而逃归陈留,并无刺杀细节。裴松之注引《魏书》提到曹操曾“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可能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这一情节反映了汉末士人对董卓暴政的反抗精神。
建安五年(200年),吴郡太守许贡因上书朝廷称孙策“骁雄,宜召还京邑”而被孙策处死。许贡三子及门客潜伏民间,后趁孙策狩猎落单时伏击,《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载“贡客未散,伺策单骑,卒与相遇,射策中颊”。孙策因伤重而亡,年仅26岁。此事凸显了江东豪族与孙氏政权的矛盾,间接促成孙权接班。
3. 韩龙刺杀轲比能(边疆政治暗杀)
曹魏青龙三年(235年),幽州刺史王雄遣勇士韩龙刺杀鲜卑首领轲比能。《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雄遣勇士韩龙刺杀比能,更立其弟。”此举终结了轲比能统一鲜卑各部的威胁,维护了曹魏北部边疆稳定,属于典型的朝廷主导的政治暗杀。
4. 徐氏复仇刺杀妫览、戴员(女性主导的复仇)
丹阳太守孙翊被部将妫览、戴员所杀,其妻徐氏假意顺从妫览,暗中联合孙翊旧部设伏。《三国志·吴书·宗室传》注引《吴历》详细记载徐氏在婚宴上安排伏兵,“呼员、览入,即叱武士缚杀之”。这一事件展现了汉末女性在家族复仇中的主动性,也被视为对“夫仇必报”的践行。
5. 隐蕃事件(疑似间谍与刺杀未遂)
曹魏青龙年间,隐蕃诈降东吴,受吴帝孙权赏识任廷尉监。史载其“连结豪杰,谋袭京师”(《三国志·吴书·胡综传》),事败后被诛。虽无直接刺杀记录,但裴松之注引《吴录》称其计划涉及“斩截君侧”,可能包含对孙权的暗杀图谋,反映了三国时期复杂的间谍战术。
历史背景与刺客文化
三国时期的刺客行动多与政治博弈相关,既有个人复仇(如许贡门客),也有国家行为(如韩龙刺轲比能)。受汉代游侠风气影响,门客、死士文化盛行,《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价值观仍被部分人奉行。需注意的是,部分事件如“吉平毒杀曹操”等出自《三国演义》虚构,正史中太医令吉平(或吉本)实为建安二十三年(218年)耿纪、韦晃反曹事件的参与者,并未直接行刺。
文章标签:刺客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