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甘宁百骑劫曹营惊敌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6-12 | 阅读:9507次
历史人物 ► 甘宁

三国志·吴书·甘宁传》记载了甘宁"百骑劫曹营"的著名战例:建安十九年(214年)濡须之战期间,甘宁亲选精锐骑兵百人,乘夜突袭曹操军营。出发前,甘宁命士卒皆衔枚(古代夜袭时衔在口中防止出声的小木棍),马摘铃,悄然逼近曹营外围。在发动突击时,甘宁令士卒突然擂鼓呐喊,趁乱斩杀数十人后迅速撤离。曹军因夜暗难辨虚实,陷入混乱自相惊扰,待到天明才发现袭击者仅百骑。此战体现了三个战术特点:其一,甘宁精准把握了"夜战火鼓"的虚实之术,《孙子兵法·军争》所谓"夜战多火鼓"即指此类心理震慑战术;其二,百骑规模既保证机动性又凸显精锐程度,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载这些骑兵皆是"所将健儿八百人"中的佼佼者;其三,行动严格遵从军事保密原则,东晋时期《汉晋春秋》特别记载孙权曾叮嘱"慎勿令寡人知之",侧面反映此次行动的高风险性。从战略层面看,此战发生在孙权、曹操争夺淮南的关键时期,《资治通鉴》将此事系于曹军"攻濡须坞"期间,对提振吴军士气具有重要作用。值得补充的是,南朝史学家裴松之在注解此事时,特别对比了《吴书》与《江表传》的记载差异,指出具体斩获数量存在"数十级"与"斩首数百级"的不同说法。现代军事研究者指出,这种精干部队实施的心理震慑作战,与汉代李陵率五千步卒深入匈奴的战术思路一脉相承,均体现出"以寡慑众"的战术智慧。明代军事著作《阵纪》评价此战:"甘宁百骑,真能令敌人夺气。"现存武昌东郊的甘宁墓(俗称"吴王庙")至今仍受游人凭吊,其墓碑铭文特别突出了"百骑惊曹公"的功绩。需要注意的是,《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对此战作了艺术加工,增添了斩将、夺旗等小说情节,与史实记载存在出入。从军事地理角度看,濡须水作为长江北岸重要支流(今裕溪河),其入江口的濡须坞是当时的要塞,这为甘宁实施水上机动突袭提供了地理条件。此战也反映了三国时期江淮水域作战的特点:水陆协同、速战速决。甘宁战后获得"折冲将军"封号,这个源自《诗经》"折冲御侮"的称号,恰是对其突袭战术成效的最佳诠释。

甘宁百骑劫曹营惊敌

文章标签:

上一篇:邓禹平定关中地 | 下一篇:张昌起义据江夏

袁绍官渡败绩

三国袁绍

建安五年(200年),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展开战略决战。此役是东汉末年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也是袁氏集团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前期战略态势:1.

姜维九伐中原壮志

三国姜维

姜维九伐中原是三国后期蜀汉大将军姜维为延续诸葛亮遗志,对曹魏发动的九次北伐行动(《三国志》记载为八次,后世学者综合《华阳国志》等文献考证为九

荀攸十胜十败论

三国荀攸

荀攸的“十胜十败论”是东汉末年针对曹操与袁绍势力对比的关键性战略分析,但历史上明确记载的其实是荀彧提出的“四胜四败论”(《三国志·荀彧传》)。

庞统:蜀汉的智谋之士

三国蜀汉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东汉末年著名的谋士、政治家,与诸葛亮并称为“卧龙”“凤雏”,是蜀汉政权的重要奠

甘宁百骑劫曹营惊敌

三国甘宁

《三国志·吴书·甘宁传》记载了甘宁"百骑劫曹营"的著名战例:建安十九年(214年)濡须之战期间,甘宁亲选精锐骑兵百人,乘夜突袭曹操军营。出发前,甘宁

甘宁锦帆劫江贼

三国甘宁

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今重庆忠县)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关于"甘宁锦帆劫江贼"的记载,主要源自《三国志·吴书·甘宁传》及其他史料中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