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征高句丽败绩
朝代:隋朝 | 时间:2025-05-22 | 阅读:3262次历史人物 ► 王薄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是隋朝历史上的重大军事行动,其失败对隋朝的覆灭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三次远征分别发生于612年、613年和614年,均以失败告终。以下是详细分析:
第一次征讨(612年)
隋炀帝调集113万大军,分24军从涿郡出发,号称200万。陆军主力由宇文述等率领,水路由来护儿指挥。初期攻势顺利,但进入高句丽腹地后遭遇顽强抵抗。宇文述率领的30万先锋部队因粮草不济,在萨水(今清川江)遭伏击,仅2700人生还。在平壤附近登陆后遭突袭败退。此战暴露隋军后勤不足、指挥失调等问题,阵亡士兵尸体堆积成“京观”警示中原。
第二次征讨(613年)
隋炀帝亲征并改进战术:采用“分进合击”策略,命杨义臣从辽东、来护儿从海路并进。隋军使用飞楼、云梯等攻城器械围攻辽东城,高句丽军以火攻、地道战应对。战事胶着时,杨玄感在发动叛乱,威胁东都洛阳,隋炀帝被迫撤军回援,高句丽趁机追击,隋军损失惨重。
第三次征讨(614年)
由于国内农民起义频发,隋炀帝仍执意亲征。将领来护儿攻占毕奢城(今辽宁大连),高句丽王高元遣使请降,并送回叛将斛斯政。但隋炀帝要求高元亲自朝见未果,高句丽实则未臣服。此时隋朝已元气大伤,统治根基动摇。
深层原因分析
1. 战略失误:隋军劳师远征,战线过长,辽东恶劣气候与地形削弱战斗力。
2. 后勤崩溃:数百万军民转运粮草,“鹿车夫”死亡殆尽,山东、河北经济崩溃。
3. 民族抵抗:高句丽采取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的战术,利用山地游击战消耗隋军。
4. 统治危机:过度征发民力引发“无向辽东浪死歌”等民变,大业七年(611年)起义揭开隋末民变序幕。
历史影响
三征高句丽耗费隋朝90%以上府库积蓄,导致“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军事失败加速了统治阶级内部分裂(如杨玄感叛乱),最终引发全国性起义。高句丽虽暂时退让,但在唐太宗时期仍是东北亚劲敌,直至668年才被唐高宗联合新罗所灭。隋炀帝的辽东政策成为后世“穷兵黩武”的典型反面教材,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内恃富强,外思广地,以骄取怨,以怒兴师”。
文章标签:高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