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编《病源论》
朝代:隋朝 | 时间:2025-07-08 | 阅读:3033次历史人物 ► 四库全书
巢元方编《诸病源候论》是中国医学史上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成书于隋大业六年(610年),由隋朝太医令巢元方主持编纂,是隋唐医学的重要代表作。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说明:
1. 编纂背景与历史地位
该书编撰正值隋朝统一南北后医药知识整合时期,系统总结了魏晋南北朝至隋代的医学理论。作为首部官方修订的病因证候学著作,奠定了中医病因学基础,被《四库全书》列为"医经之冠"。
2. 内容结构与学术特色
全书50卷,分67门,载列1739种病候,首创"病-候-论"三级论述体系。重点阐述病因病理而非治法,详载"乖戾之气"致病的疫病理论,明确提出"寄生虫致疳""漆疮过敏"等创新观点。记载的肠吻合术、糖尿病诊断(消渴病尿甜)等内容早于西方千年。
3. 理论贡献与影响
发展了《内经》病机理论,提出三因致病说(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完善了伤寒、温病鉴别诊断;记载40余种妇科病和多种儿科传染病。直接影响唐代《千金方》《外台秘要》的编纂,宋代定为医学生必修教材,并于11世纪传入朝鲜、日本。
4. 版本流传与考据
现存最早为南宋刊本(已佚),明代《医方类聚》保存部分原文。清代周学海校刊本较完备,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日本正保二年刊本为现代通行本。其中《金疮肠断候》记载的外科手术技术引发学界对古代外科水平的重新评估。
5. 当代研究价值
书中关于麻风病、天花、脚气病的记载具有流行病学史意义;"变蒸说"对婴幼儿发育阶段的描述体现古代儿科智慧;对风病、虚劳等慢性病的分类方法至今仍有临床参考价值。2011年《诸病源候论校注》列入"中医古籍整理丛书"再版。
文章标签:病源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