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西周 >> 详情

伯夷叔齐耻食周粟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5-31 | 阅读:8998次
历史人物 ► 叔齐

伯夷叔齐耻食周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典故,典出《史记·伯夷列传》。这一事件展现了殷末周初两位贵族对政治道德的坚守与气节,也成为后世儒家推崇"不事二主"忠义观的重要范例。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伯夷叔齐耻食周粟

一、历史背景与人物身份

1. 伯夷、叔齐为商朝孤竹国(今河北卢龙一带)国君之子,伯夷名允,叔齐名致。按《吕氏春秋》记载,孤竹君欲立叔齐为嗣,叔齐让位伯夷,伯夷以父命不可违而逃,叔齐亦随之出奔。

2. 二人出逃时正值商纣王昏暴无道,周武王伐纣前夕。他们曾"叩马而谏"反对武王以臣伐君,但未获采纳。

二、"耻食周粟"的具体表现

1. 商亡后,二人隐居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南),采薇而食。《史记》载其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2. 当被告知薇菜亦属周土所生,遂绝食而亡。这种极端行为体现了"义不食周粟"的绝对原则性。

三、思想内涵解析

1. 政治观:坚持"君臣大义",认为武王伐纣虽顺民意,但违背了"以臣弑君"的礼法秩序。这与后世孟子"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的观点形成对比。

2. 气节观念:开创了中国士人"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精神传统,宋代文天祥《正气歌》中"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的序列即源于此。

3. 道家解读:《庄子·让王篇》将二人行为解释为"高节戾行,独乐其志",赋予隐逸哲学色彩。

四、历史评价的演变

1.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称赞"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求仁得仁",但未直接评价其结局。

2. 韩非子则批判其"无益之臣",认为拘泥小节而失大义。

3. 唐代韩愈《伯夷颂》将其塑造为"特立独行"的典范,影响后世文人价值取向。

五、相关考古发现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简出土《穷达以时》篇记载:"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不食周粟",证实战国时期该传说已广泛流传。而《汉书·地理志》记载首阳山有夷齐祠,东汉时已成为士人凭吊之所。

这个典故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统与政统的复杂关系,其展现的困境至今仍具思考价值。司马迁将《伯夷列传》置于七十列传之首,正凸显了史家对精神气节的看重。值得注意的是,《古本竹书纪年》等文献记载与《史记》略有出入,但核心情节基本一致。

文章标签:

上一篇:清朝灭亡宣统退位 | 下一篇:伯夷叔齐耻食周

周厉王暴政失国

西周周公

周厉王是西周第十代君主,生活于公元前9世纪。《史记·周本纪》等史料记载,其统治因暴政引发国人暴动,导致君主权力瓦解,成为中国早期历史上罕见的“

毛公鼎铭文传后世

西周共和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中的瑰宝,铸造于周宣王时期(约公元前828—前782年),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其内壁铸有32行498字铭文,是现存青铜器铭文最长的一

周与楚蛮长期战争

西周周朝

周朝与楚国之间的长期战争是先秦时期中国南方政治格局演变的重要历史进程。根据《史记》《左传》等文献记载,这场冲突贯穿西周至春秋战国数百年,其本

西周末年天灾频发

西周墨子

西周末年(约公元前9世纪末至前77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天灾与人祸交织的动荡时期,史籍中对此有多处记载。根据《诗经》《竹书纪年》等文献,这一时期自

伯夷叔齐耻食周粟

西周叔齐

伯夷叔齐耻食周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典故,典出《史记·伯夷列传》。这一事件展现了殷末周初两位贵族对政治道德的坚守与气节,也成为后世儒家推崇"不

伯夷叔齐高节传

西周叔齐

伯夷叔齐高节传伯夷和叔齐,两位古代的贤士,他们的品行高洁和人格魅力,成为了后世传颂的典范。他们的生平事迹,彰显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