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编《农政全书》(1639年)
朝代:明朝 | 时间:2025-07-13 | 阅读:1004次历史人物 ► 徐光启
《农政全书》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编纂的一部综合性农学巨著,成书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该书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之大成,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以下是关于该书的详细扩展内容:
1. 编纂背景与作者
徐光启(1562—1633)是明末著名科学家、政治家,精通中西学问,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他在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农学知识,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如在上海试种甘薯、推广水稻技术),并广泛吸收前人著作(如《齐民要术》《王祯农书》),最终由其门生陈子龙等人整理遗稿刊刻成书。
2. 内容结构与特点
全书60卷,约70万字,分12门类:
- 农本(3卷):阐述农业为治国根本的哲学思想;
- 田制(2卷):土地制度与农田规划;
- 农事(6卷):耕作技术与节气农时;
- 水利(9卷):灌溉工程与器械,包含《泰西水法》的西方技术;
- 农器(4卷):图解耕作工具;
- 树艺(6卷):谷物、蔬菜、果树栽培;
- 蚕桑(4卷):养蚕与纺织技术;
- 蚕桑广类(2卷):棉麻等经济作物;
- 种植(4卷):竹木与药用植物;
- 牧养(1卷):家畜养殖;
- 制造(1卷):食品加工;
- 荒政(18卷):备荒救灾措施,收录朱橚《救荒本草》等文献。
突出特点是注重实证,引证文献225种,并附徐光启的"玄扈先生曰"批注。
3. 科学贡献
- 首次系统记录甘薯、玉米等美洲作物的引种技术;
- 提出"垦荒、水利、备荒"三位一体的农业管理思想;
- 引入西方几何原理改进水利工程计算;
- 强调农业数据量化,如详细记载蝗虫生命周期观测数据;
- 绘制图谱形象展示农具构造,如"代耕架"等机械设计。
4. 历史意义与影响
该书代表中国传统农学的最高峰,清乾隆时被收入《四库全书》。其"荒政"部分对清代灾荒治理影响深远,19世纪传至日本成为重要参考。现代学者认为该书体现了"农政合一"的思想,将技术实践与国家治理相结合,徐光启也因此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的成就并列,成为中西科技交流的标志性人物。1980年代上海曾发现明刻孤本,现存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版本为崇祯平露堂刻本。
文章标签:农政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