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明朝 >> 详情

夺门之变复辟

朝代:明朝 | 时间:2025-06-17 | 阅读:1618次
历史人物 ► 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明朝中期一场重要的宫廷政变,发生于景泰八年(1457年),又称“南宫复辟”。其核心背景与过程如下:

夺门之变复辟

背景与起因

1. 土木堡之变与景泰继位: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虏,其弟朱祁钰(景泰帝)继位,组织北京保卫战。次年英宗被释回,遭软禁于南宫,景泰帝废英宗之子朱见深,改立己子朱见济为太子。

2. 景泰帝的统治危机:1453年朱见济夭折,储位空悬;景泰帝病重,朝廷对继嗣问题分歧严重。部分官员如石亨徐有贞等暗中策划复辟,意图拥立英宗以谋政治利益。

政变过程

1. 密谋与行动:1457年正月十六夜,石亨、徐有贞勾结宦官曹吉祥,率兵千人破南宫门,迎英宗入东华门。

2. 舆论操控:徐有贞提前拟好复位诏书,天明时宣称英宗复辟为“天命所归”,强迫百官朝贺。

3. 迅速肃清反对者:兵部尚书于谦、大学士王文等景泰重臣以“谋逆”罪名被处死,景泰帝被废为郕王,不久离奇去世(一说被弑)。

后续影响

1. 政局清洗:英宗第二次统治时期(天顺年间)大肆清算景泰旧臣,于谦之死尤为后世诟病。明代宗(景泰帝)的历史地位直至明宪宗时期才逐步恢复。

2. 宦官势力崛起:曹吉祥因功掌司礼监,其养子曹钦后发动叛乱(曹石之变),暴露夺门功臣的跋扈。

3. 皇权合法性质疑:夺门之变暴露明代皇位继承制度的脆弱性,后世史家多认为此举实为政变,所谓“复辟”仅是政治宣传。

历史评价争议

正统性博弈:明代官方始终强调英宗“复位”的合法性,但《明史》指出景泰帝“任贤惕厉”,政变实为石亨等人投机。

于谦的悲剧:于谦因坚持立景泰帝而被诬陷,其“社稷为重,君为轻”的理念与英宗集团冲突,成为皇权与士大夫矛盾的缩影。

夺门之变反映出明代中前期皇权、宦官、文官三方的激烈角逐,也为后续成化、正德年间的权宦乱政埋下伏笔。

文章标签:

上一篇:赵孟頫书画艺术探 | 下一篇:八国联军侵北京

朱载堉创十二律

明朝利玛窦

朱载堉(1536—1611)是明代杰出的律学家、历算家和音乐理论家,他在世界科学史上首创“新法密率”(即十二平均律),解决了传统三分损益法无法实现旋宫转

崇祯年间蝗灾频发

明朝崇祯

崇祯年间(1628-1644年)是明朝末期自然灾害频发的时期,蝗灾尤为严重,对当时的社会经济造成了毁灭性打击。以下是基于史料的具体分析: 1. 蝗灾的时空分布

土木堡之变帝王被俘

明朝卫所制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军事挫败和政治危机,发生于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以下从背景、过程、后果及历史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事件

文徵明书画双绝

明朝明朝

文徵明(1470-1559)是明代中期最具代表性的文人书画家之一,以“书画双绝”著称于世,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他的艺术成就在中国美术史上

夺门之变英宗复辟

明朝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是明代宗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发生的一场宫廷政变,明英宗朱祁镇在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的策划下,成功复辟,重新登上皇位,结束了明代宗

明英宗夺门之变复位(1457年)

明朝夺门之变

明英宗夺门之变(1457年)是明代中期一次重大宫廷政变,又称"南宫复辟"或"夺门之役",其本质是以武力手段推翻景泰帝、复辟正统帝位的政治事件。以下是基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