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春秋战国 >> 详情

烛之武夜缒退秦师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6-24 | 阅读:1634次
历史人物 ► 烛之武

"烛之武夜缒退秦师"典出《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了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烛之武以智谋化解秦国军事威胁的外交事件。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烛之武夜缒退秦师

背景与起因

晋秦围郑:前630年,晋文公联合秦穆公伐郑,是郑国曾助楚抗晋(城濮之战),且晋文公流亡时郑国未予礼遇。两国大军压境,郑国面临亡国危机。

烛之武的战略游说

1. 风险赴营:年迈的烛之武夜间以绳索缒城而出("夜缒而出"),秘密潜入秦军大营,展现孤胆勇气。

2. 四重逻辑说服

- 地理现实:指出灭郑仅利晋国("越国以鄙远"),秦国难以跨越晋国控制郑地。

- 潜在威胁:强调晋国扩张将危及秦国("邻之厚,君之薄也"),援引晋惠公背约旧事佐证。

- 利益置换:承诺郑国作为秦国东方物资中转站("行李之往来"),提供实际利益。

- 未来预言:预见晋国必将西侵秦国(预言三年后崤之战),触动秦穆公危机意识。

深层历史意义

地缘政治博弈:揭示晋秦表面同盟下的裂痕,烛之武精准抓住两国互信脆弱点。

小国生存智慧:体现弱国通过"伐交"弥补"伐兵"短板的外交策略,与子产、晏婴等并称春秋辩士典范。

后续影响:秦穆公罢兵并留军戍郑,埋下两年后崤之战伏笔(前627年秦袭郑未果,返师时遭晋伏击)。

延伸考证

《左传》记载存在文学加工痕迹,但清华简《系年》证实秦军确曾单独撤兵。

汉代贾谊《新书》评价:"郑以一言存国四十载",指此次游说使郑国延续至前375年。

现代学者考证认为,秦撤兵亦有现实考量:穆公当时正经略西戎,需规避双线作战风险。

该事件成为先秦外交史上的经典案例,唐代《贞观政要》载魏征曾援引此例谏太宗重视"以理服人",清代《御批资治通鉴》亦称赞其"片言析利害于无常之势"。

文章标签:夜缒退

上一篇:共王灭密国惩不恭 | 下一篇:李信伐楚兵败归

战国名将白起之战略人生

春秋战国白起

战国名将白起之战略人生 白起(?—公元前257年),战国时期秦国名将,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统帅之一。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冷酷果断的作战风格著称,

战六国一统中原路

春秋战国秦国

战国时期,秦国通过一系列战略举措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其核心历程与关键因素如下: 1. 商鞅变法的奠基作用(公元前356-前338年) - 经济改革:推行“废井田

白起:秦国战神,沙场无敌的将领

春秋战国秦国

白起,战国时期秦国名将,中国军事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战神"级人物。作为大秦铁骑的统帅,他以惊人的战场洞察力和残酷的战术风格著称,在秦昭襄王时期创

荆轲刺秦图穷现

春秋战国荆轲

“荆轲刺秦图穷现”典出《史记·刺客列传》,记述了战国末期燕国刺客荆轲刺杀秦王嬴政(即秦始皇)的著名历史事件。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1. 事件背

烛之武退秦救郑

春秋战国烛之武

“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外交策略案例,记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这一事件展现了春秋时期小国通过智慧与言辞在强国博弈中求

烛之武夜缒退秦师

春秋战国烛之武

"烛之武夜缒退秦师"典出《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了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烛之武以智谋化解秦国军事威胁的外交事件。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背景与起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