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春秋战国 >> 详情

墨子非攻止楚攻宋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6-11 | 阅读:8386次
历史人物 ► 墨子

墨子“非攻止楚攻宋”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墨子践行其“非攻”思想的经典案例,体现了墨家学派兼爱、反战的核心理念。该事件发生于战国初期(约前440年),楚惠王在鲁班(一说为公输盘)协助下研制攻城器械准备攻宋,墨子闻讯后昼夜兼程赶赴楚国,以智慧和谋略成功阻止了这场战争。

墨子非攻止楚攻宋

事件核心经过

1. 技术威慑

墨子抵达楚国后,与鲁班进行攻防模拟战。他解下腰带为城,以木片为器械,九次抵御鲁班的攻城战术,展示宋国防守能力。鲁班攻城器械用尽,墨子守城余策仍存,证明楚军难以速胜。

2. 道义与逻辑说服

墨子向楚王提出三问:"北方有窃疾者,舍其锦绣而窃邻之短褐,何也?"以类比揭示楚国地广人稀却攻宋的荒谬。其"义不杀少而杀众"的诘问,直指战争的非正义性。

3. 战略威慑体系

墨子透露三百弟子已携守城器械在宋国待命,形成"墨守"威慑。这种"止战于未发"的预案,是古代最早的系统性反战实践之一。

历史背景与延伸

技术对抗本质春秋战国时期"城"与"械"的攻防技术博弈,反映墨家对军事工程的深入研究。《墨子》城守诸篇详细记载了悬门、转射机等24种守城装备。

非攻思想体系:"诛无道"与"攻无罪"的严格区分,将战争分为正义诛伐与非正义侵略,比西方"正义战争论"早约两千年。

跨学派影响:事件中鲁班代表工匠阶层利益,墨子则立足平民立场,二者交锋预示后世"技艺"与"道术"的思想分野。

历史记载争议

吕氏春秋》《战国策》等文献记载细节略有出入。现代学者钱穆考证认为,事件可能发生于楚悼王时期(前400年左右),反映出墨家思想在战国中期的广泛传播。

该事件不仅塑造了"墨守成规"的文化典故,更彰显了先秦思想家用智慧遏制战争的努力。墨子通过技术、道义、组织三位一体的反战模式,为古代国际关系提供了独特范式。

文章标签:墨子

上一篇:楚熊绎封子男爵 | 下一篇:秦货币统一改革

孟尝君战国四公子之首传奇故事

春秋战国子之

孟尝君(?—前279年),本名田文,战国时期齐国贵族,齐威王之孙、靖郭君田婴之子,因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又称薛公。作为“战国四公子”之首(

战国名将白起军事生涯回顾

春秋战国白起

白起(?—前257年),战国时期秦国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与王翦、廉颇、李牧并称),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歼灭战的代表性人物。其军事生涯可

合纵连横战国外交策略大比拼

春秋战国合纵

合纵连横:战国时期外交策略的激烈博弈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七雄争霸,各国为求生存与发展,展开了一系列复杂的外交策略较量,其中"合纵"与

孔子:春秋大义,儒家先驱

春秋战国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的

宋国墨子止楚攻宋

春秋战国墨子

宋国墨子止楚攻宋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历史典故,展现了墨家学派“非攻”思想的实践。其核心事件发生在公元前440年左右,楚国在公输班(鲁班)帮助下造云梯

西周末年天灾频发

西周墨子

西周末年(约公元前9世纪末至前77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天灾与人祸交织的动荡时期,史籍中对此有多处记载。根据《诗经》《竹书纪年》等文献,这一时期自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