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行取真经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5-19 | 阅读:8147次历史人物 ► 玄奘
玄奘西行取真经的历史背景与贡献
1. 历史背景
玄奘(602年-664年),俗名陈祎,唐代著名高僧、佛学家、翻译家。他因深感当时中国佛经译本不全、义理分歧,决心西行天竺(今印度)求取真经。当时唐朝与西域交通受限,玄奘未获官方批准,于贞观三年(629年)私自出发,历经艰险抵达印度。
2. 西行路线与经历
玄奘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西域诸国,穿越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阿富汗,最终抵达印度。他在那烂陀寺学习五年,师从戒贤法师,精通瑜伽、因明等佛学理论,并游历印度各地,与当地学者辩论,声名远播。
3. 取经与归国
玄奘在印度收集大量佛经、佛像,于贞观十九年(645年)返回长安,带回657部佛典。唐太宗对其极为重视,命其主持译经工作。玄奘在长安大慈恩寺、玉华寺等地组织译场,共译出75部、1335卷佛经,包括《大般若经》《瑜伽师地论》等重要典籍。
4. 学术贡献
- 佛经翻译:玄奘的翻译严谨精准,创立“新译”风格,影响深远。
- 文化交流:其著作《大唐西域记》详细记录西域、印度风土人情,成为研究古代中亚、南亚历史的重要文献。
- 唯识宗创立: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创立唯识宗,对中国佛教哲学发展影响深远。
5. 后世影响
玄奘西行不仅促进佛教传播,也推动中印文化交流。他的事迹被神化为《西游记》故事,但其真实经历更显伟大。玄奘的治学精神、探索勇气,至今仍为世人敬仰。
结语
玄奘西行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化壮举,其贡献远超宗教范畴,涉及语言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多个领域。他的精神与成就,至今仍激励着后人追求真理、开拓进取。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