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赐金还山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7-06 | 阅读:7247次历史人物 ► 李白
“赐金还山”是李白生平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发生在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这一事件标志着李白政治理想的破灭和宫廷生涯的结束,背后涉及复杂的政治背景和个人性格因素。
“赐金还山”的背景与经过
1. 李白的入仕与翰林待诏
李白因诗名显赫,经玉真公主和贺知章推荐,于天宝元年(742年)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担任“翰林待诏”。这一职位并非正式官职,而是以文学才能侍奉皇帝的闲职,主要任务是为宫廷撰写诗文或点缀盛世。
2. 宫廷矛盾与李白性格
李白性格狂放不羁,追求自由,常表现出“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傲岸。据《新唐书》记载,他曾在醉酒后命高力士脱靴,得罪了这位玄宗宠信的宦官。此外,他的政治理想(如“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与宫廷趋炎附势的氛围格格不入,逐渐遭到排挤。
3. “赐金还山”的实质
天宝三年,唐玄宗以“非廊庙器”为由,赐金遣返李白。表面上是优礼放还,实则是政治冷遇。唐代对不合用的官员常以“赐金”“放归”形式体面罢免,如孟浩然也曾被玄宗以“不才明主弃”为由遣返。
历史细节与争议
“赐金”数额与用意:史书未明确记载具体金额,但唐代“赐金”多为铜钱或帛匹,象征性远大于实际价值,暗示朝廷不愿重用却需保全颜面。
政治环境因素:天宝年间玄宗怠政,李林甫专权,排斥异己。李白曾被归类为“寒族文人”,与士族政治集团存在隔阂,这也可能是其被疏远的原因之一。
李白的后续影响:离京后,李白写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表达对宫廷政治的失望,并开启了漫游生涯,与杜甫相遇成为文学史佳话。
扩展知识:唐代文人的“赐还”现象
唐代帝王常以“赐金放还”方式处理与文人的关系,如孟浩然、王维均曾因际遇不佳离京。这一现象反映盛唐时期宫廷对文人的矛盾态度:既需其才华装点盛世,又难容忍其个性。李白案例最为典型,其结局既是个人的挫折,也是唐代文人政治困境的缩影。
李白最终在安史之乱中卷入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晚年潦倒。而“赐金还山”成为他人生转折的关键节点,凸显了诗人理想与现实政治的冲突。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