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失守斩马谡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06 | 阅读:3888次历史人物 ► 马谡
街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的关键战役,马谡因违反军令导致战略要地失守,最终被诸葛亮依军法处斩。这一事件涉及军事、政治、法律等多重维度,以下是基于《三国志》等史料的详细分析:
一、战役背景与战略意义
1. 北伐全局:诸葛亮为实现《隆中对》战略,首次北伐采取声东击西战术,派赵云佯攻斜谷,自率主力攻祁山。陇右三郡(南安、天水、安定)响应,魏国震动。
2. 街亭地位:位于今甘肃秦安东北,是陇山道咽喉。守住街亭可阻断魏援军(张郃部)西进,为蜀军巩固陇右赢得时间。诸葛亮将此重任交予参军马谡,命其"当道筑寨",但马谡弃水道上山扎营。
二、失利原因分析
1. 战术失误:马谡违背诸葛亮既定部署,放弃水源和要道,选择上山据守。张郃包围后断水,蜀军溃败(《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襄阳记》)。
2. 性格缺陷:马谡"好论军计",但缺乏实战经验。刘备临终曾提醒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诸葛亮未充分重视。
3. 魏军应对:张郃作为曹魏五子良将,迅速识别蜀军弱点,采取围山断水的经典战术。
三、处决马谡的法律与政治考量
1. 军法执行:蜀汉以法治国,诸葛亮颁布《蜀科》。马谡违反《军令十五条》中"违令者斩"条款(出土《武侯兵法》残简佐证)。
2. 政治平衡:马谡属荆州集团核心成员,其兄马良与诸葛亮交厚。依法斩马谡可震慑益州本土势力,彰显公平。
3. 谢罪自贬:诸葛亮上表自贬三级,体现责任担当,《出师表》中"街亭违命之阙"即指此事。
四、后续影响
1. 北伐受挫:首次北伐因街亭失利被迫撤退,错失最佳战略窗口期。
2. 人才断层:马谡之死暴露蜀汉中层将领匮乏,后来诸葛亮重点培养姜维、王平。
3. 历史评价争议:晋人习凿齿批评诸葛亮"严法挫锐",但更多史家认为治军严明是其能以弱抗强的关键。
延伸知识:
王平的作用:副将王平曾劝谏马谡,败退时率千人鸣鼓疑兵,战后代替马谡任讨寇将军。
地理考据:现代学者考证街亭应在陇山道东口,具置有龙山、陇城等学说。
文化演绎:《三国演义》将"挥泪斩马谡"戏剧化,实则《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戮谡以谢众"时是否流泪存疑。
这一事件深刻体现了古代战争中统帅决断、将领素质与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也成为后世研究蜀汉法治思想的重要案例。
文章标签:斩马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