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唐朝 >> 详情

白居易作长恨歌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6-21 | 阅读:1750次
历史人物 ► 白居易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叙事长诗之一,创作于元和元年(806年),以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核心,融合历史事件与艺术想象。以下从史实与文学创作角度展开分析:

白居易作长恨歌

一、历史背景与创作动机

1. 安史之乱的史实基础

诗中所叙“渔阳鼙鼓动地来”明确指向755年安禄山叛变事件,《旧唐书》记载叛军攻破潼关后,玄宗携杨贵妃西逃,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发生兵变。陈玄礼率禁军诛杀杨国忠,并迫使玄宗赐死杨贵妃,与诗中“六军不发无奈何”的情节吻合。

2. 白居易的史料参考

白居易任职秘书省校书郎时有机会接触宫廷档案,其弟白行简曾任左拾遗,二人可能交换过宫廷秘闻。但诗中“七月七日长生殿”的细节存在争议,《唐会要》记载长生殿为斋殿,非寝宫,可见诗人对部分场景进行了文学改造。

二、诗中虚实结合的叙事策略

1. 时间线的压缩与重组

历史上玄宗与杨贵妃相伴近二十年(745-756),诗中浓缩为“春宵苦短日高起”的片段式描写,突出享乐导致的政权危机。《资治通鉴》载天宝后期玄宗“倦于万机”,与诗中“从此君王不早朝”形成互文。

2. 道教元素的符号化运用

“临邛道士鸿都客”的求仙情节明显受唐代道教文化影响。据《杨太真外传》,民间确有杨贵妃“尸解”成仙的传说,但《新唐书》明确记载高力士验尸“以紫褥裹之”,可见诗人将民间信仰融入历史叙事。

三、诗史互证的争议点

1. 杨贵妃形象的两重性

诗中“温泉水滑洗凝脂”极写其美貌,但回避了《旧唐书》所载其本为玄宗儿媳的问题。宋代史学家范祖禹在《唐鉴》中批评白居易“事具《长恨歌》,此不书”,暗示文学创作对敏感史实的取舍。

2. 政治讽喻的隐含意图

诗末“此恨绵绵无绝期”表面写爱情,实则暗含对开元盛世衰落的反思。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指出:“《长恨歌》始祸女宠,而终以方士寻觅,盖讽意也。”这种双重解读符合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创作主张。

四、跨文化艺术影响

该诗对日本文学影响深远,《源氏物语》多次引用诗句,平安时代贵族甚至将马嵬坡事件改编为“杨贵妃漂流日本”的传说。现古发现,临潼华清宫遗址出土的莲花汤、海棠汤印证了诗中“春寒赐浴华清池”的描写,但具体形制与诗中所叙存在差异。

文章标签:长恨歌

上一篇:杨玄感反隋兵败亡 | 下一篇:韩熙载夜宴避祸

唐朝的对外交流与丝绸之路

唐朝唐朝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极为频繁的朝代,其开放的对外政策和繁荣的丝绸之路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经济贸易和技术传播提供了重要平台。唐朝的对外交流主

薛仁贵:唐朝传奇武将的一生征战

唐朝薛仁贵

薛仁贵(614年-683年),名礼,字仁贵,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朝初年著名军事将领,以勇猛善战和传奇事迹闻名于史。其一生征战贯穿唐太宗、高宗

安史之乱的内乱影响

唐朝汉族

安史之乱(755—763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性内乱,其影响深远且多维度,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及文化领域,具体表现如下: 一、政治体制的崩塌与

大唐西域记的编纂与传播

唐朝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是唐代高僧玄奘口述、辩机编撰的地理历史文献,成书于贞观二十年(646年),记录了玄奘西行印度求法17年的见闻,是研究古代中亚、南亚历史

白居易新乐府诗

唐朝白居易

白居易的新乐府诗是其诗歌创作中极具社会批判性和现实主义精神的部分,主要体现了他“文章合为时为事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以下从背景、

白居易琵琶行诗

唐朝白居易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其在元和十一年(816年)贬官江州司马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以下从创作背景、内容解析、艺术特色、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