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唐朝 >> 详情

史思明叛旗覆又起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6-21 | 阅读:845次
历史人物 ► 史思明

史思明叛旗覆又起:安史之乱后期的权力博弈与军事动荡

史思明叛旗覆又起

史思明作为安史之乱的核心叛将之一,其“叛旗再起”标志着这场持续八年的叛乱(755—763年)进入第二阶段(758—761年)。这一阶段的动荡不仅源于唐廷与叛军的对抗,更掺杂了叛军集团内部的权力倾轧与战略转折。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一、叛旗复起的背景

1. 安庆绪杀父引发的内讧: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弑杀,叛军内部权力结构瓦解。史思明原本是安禄山麾下大将,统辖河北十三郡及精锐“曳落河”骑兵。安庆绪的威望不足,导致史思明于758年以“清君侧”为名,拥兵割据范阳(今北京),叛唐自立。

2. 唐廷战略失误的刺激唐肃宗急于平叛,联合回纥反攻洛阳,但对降将处置失当。史思明曾短暂归降唐朝,被任命为范阳节度使,但唐廷密谋削弱其兵权,激化矛盾。加之宦官监军鱼朝恩的猜忌,最终促使史思明于759年再次反叛。

二、关键军事行动与转折

1. 邺城之战(759年):唐军60万围攻安庆绪于邺城(今河南安阳),史思明率军南下,以“围魏救赵”之策切断唐军粮道,最终大败九节度使联军。此战后,史思明绞杀安庆绪,兼并其部众,自称“大燕皇帝”,定都范阳。

2. 洛阳拉锯战(760—761年):史思明攻陷洛阳,与唐将李光弼展开旷日持久的争夺。期间,史思明一度西进威胁潼关,但因部将叛变(如崔乾祐)而回师。其军事才能虽突出,但暴虐多疑的性格导致众叛亲离。

3. 内部崩解与身死:761年,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弑杀,重复了安禄山的命运。叛军陷入更大分裂,最终在唐与回纥联军的反攻下于763年彻底覆灭。

三、深层原因与历史影响

1. 河北藩镇化的伏笔:安史之乱后,唐廷为安抚降将,允许史思明旧部(如田承嗣、李怀仙)继续割据河北,形成“河朔三镇”,为晚唐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2. 民族政策的反思:史思明为营州杂胡(突厥与粟特混血),其叛乱反映了唐朝边疆民族政策中“以胡制胡”策略的失败,以及胡汉矛盾的激化。

3. 经济与社会创伤:战乱导致黄河流域人口锐减,《旧唐书》载“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间接推动了唐宋之交的社会转型。

史思明的反复叛变,既是个人野心与时代局限的产物,也揭示了中古帝国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平衡上的困境。其兴衰轨迹,成为理解安史之乱复杂性的关键切口。

文章标签:

上一篇:李密瓦岗寨起义兵 | 下一篇:李璟割江北献周

文成公主入吐蕃

唐朝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入吐蕃是唐朝与吐蕃政治联姻的重要历史事件,发生于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对汉藏文化交流、边疆稳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1. 历史背景: 吐蕃赞

唐朝三彩釉陶兴

唐朝唐朝

唐朝三彩釉陶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多彩釉陶器,以黄、绿、白三色为基调,部分作品还加入蓝、褐等色,故俗称"唐三彩"。其兴盛与唐代社会、经济、文化发

白居易新乐府诗

唐朝白居易

白居易的新乐府诗是其诗歌创作中极具社会批判性和现实主义精神的部分,主要体现了他“文章合为时为事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以下从背景、

张九龄风度宰相

唐朝柳宗元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是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被誉为“风度宰相”。这一称号既体现其仪表风姿,

史思明覆灭记

唐朝史思明

史思明是唐朝安史之乱的重要叛军首领之一,其覆灭过程与安史之乱的全局密切相关。以下是其覆灭的主要经过及相关历史背景: 1. 史思明崛起与叛乱史思明原

史思明祸乱盛唐衰

唐朝史思明

史思明是唐朝中期安史之乱的核心人物之一,其叛乱对盛唐由盛转衰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方面分析他的祸乱行为及其历史影响: 1. 安史之乱的爆发与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