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唐朝 >> 详情

白居易讽喻卖炭翁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6-08 | 阅读:2398次
历史人物 ► 白居易

白居易的《卖炭翁》是其代表作《新乐府五十首》中的著名讽喻诗,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贫苦老人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中唐时期"宫市"制度的腐败与社会矛盾。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其背景、内容及历史意义:

白居易讽喻卖炭翁

一、历史背景与"宫市"制度

1. 宫市本质:唐代皇宫所需物资原由官府采买,德宗时期(780-805年)改由宦官直接市购,演变为公开掠夺。韩愈《顺宗实录》记载:"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2. 运作模式:宦官以"白望"(无凭证)方式强购民物,常以"百钱物买人直数千钱物"(《旧唐书·张建封传》),甚至强索"进奉门户钱"。

3. 改革失败:顺宗时王叔文集团曾废除宫市,但旋即随着永贞革新失败而恢复。

二、诗歌文本的写实手法

1. 细节真实性:"满面尘灰烟火色"的肖像描写与"牛困人饥日已高"的劳作场景,符合《通典》记载的"终岁劳苦,不得休息"的唐代烧炭工生存状态。

2. 对比艺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心理刻画,与《盐铁论》"贫民冬乏无褐"的记载形成互文,凸显生存悖论。

3. 戏剧性结局:半匹红纱一丈绫的"交易",印证《资治通鉴》所载宦官"多以染练故衣败缯尺寸裂以给之"的掠夺方式。

三、政治讽喻的深层指向

1. 直指皇权:诗中"黄衣使者白衫儿"的身份暗示,与《新唐书·食货志》"宦者主之,置白望数百人"的记载吻合,将批判矛头指向宫廷。

2. 民生关怀:通过个体命运折射普遍困境,杜甫《岁晏行》"况闻处处鬻男女"、元结《舂陵行》等共同构成中唐批判现实主义诗歌谱系。

3. 白居易的创作主张:其《与元九书》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此诗正是其实践"唯歌生民病"文学观念的典范。

四、文学史意义

1. 新乐府运动代表作:与元稹《织妇词》、张籍《野老歌》共同推动诗歌纪实转向,影响了晚唐皮日休《橡媪叹》等作品。

2. 叙事诗发展:突破汉乐府传统,以143字完整叙事,开创"一诗一事"的讽喻范式,宋代王禹偁《感流亡》等延续此脉。

3. 国际影响:日本平安时代《本朝文粹》收录大江匡衡《论白居易感〈卖炭翁〉》显示其跨国传播。

扩展知识

唐代木炭产业规模庞大,《元和郡县图志》载邠州、陇州每年贡炭分别达30万斤和50万斤。

敦煌文书P.2507《唐开元水部式》显示宫廷用炭有严格等级,正印证诗中"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权力关系。

白居易任左拾遗期间创作此诗,其《论和籴状》等奏章显示其经济思想与文学创作的高度统一。

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在于用看似平静的叙事揭开体制性暴行,其揭示的权贵掠夺与底层苦难的母题,至今仍具有警示意义。

文章标签:

上一篇:隋统一南北朝结束分裂 | 下一篇:张全义治洛兴农

李煜词帝的哀愁

唐朝李煜

李煜(937—978),南唐后主,史称“词帝”,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君主词人。他的词作以亡国后的哀愁为核心,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兴衰紧密交织,形

史思明覆灭记

唐朝史思明

史思明是唐朝安史之乱的重要叛军首领之一,其覆灭过程与安史之乱的全局密切相关。以下是其覆灭的主要经过及相关历史背景: 1. 史思明崛起与叛乱史思明原

唐代茶道影响东亚

唐朝白居易

唐代茶道对东亚的影响体现在文化交流、制度传播和精神内涵等多个层面,成为东亚文化圈形成的重要纽带。 首先,唐朝作为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通过遣唐

孟浩然隐居鹿门

唐朝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盛唐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终身未仕,长期隐居于襄阳鹿门山,其隐居经历与诗歌创作深刻体现了唐代隐逸文化的特点,并与当时社会政治环

唐代茶道影响东亚

唐朝白居易

唐代茶道对东亚的影响体现在文化交流、制度传播和精神内涵等多个层面,成为东亚文化圈形成的重要纽带。 首先,唐朝作为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通过遣唐

白居易的社会批判诗歌及其时代意义

唐朝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是中唐时期最具现实主义精神的诗人之一,其社会批判诗歌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的动荡与矛盾。他的创作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