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五代十国 >> 详情

桑维翰辅石敬瑭谋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6-14 | 阅读:6681次
历史人物 ► 石敬瑭

桑维翰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重要谋臣,辅佐石敬瑭建立后晋政权并称帝(后晋高祖)。以下是关于桑维翰辅佐石敬瑭的具体史实及相关背景分析:

桑维翰辅石敬瑭谋

1. 早年背景与结缘石敬瑭

桑维翰(898—947),字国侨,洛阳人,出身寒微但才华出众。后唐时期通过科举入仕,因文采与谋略受到石敬瑭赏识。石敬瑭任河东节度使时,桑维翰成为其核心幕僚,参与军政决策。

2. 劝石敬瑭自立的关键角色

后唐末帝李从珂猜忌石敬瑭,意图削藩。桑维翰力主石敬瑭先发制人,提出联合契丹以抗衡后唐的策略。他认为契丹兵力强盛,且后唐内部不稳,借外力可成大事。这一建议直接促成石敬瑭向契丹求援。

3. 主导“割让幽云十六州”的决策

桑维翰亲自起草向契丹求援的书信,承诺割让幽云十六州(今河北、山西北部),并称臣于契丹君主耶律德光,甚至甘为“儿皇帝”。此举虽使后晋获得契丹军事支持(公元936年契丹助石敬瑭灭后唐),但也导致中原丧失战略屏障,为后世北宋边患埋下伏笔。

4. 后晋后的治国贡献

- 制度建设:桑维翰任枢密使、同平章事等职,整顿吏治,推行科举,吸纳寒门士子,试图削弱藩镇势力。

- 经济恢复:减轻赋税,鼓励农耕,缓解战乱后的经济凋敝。

- 外交周旋:竭力维持与契丹的脆弱和平,虽后期契丹仍屡次南下侵扰。

5. 局限性及历史争议

桑维翰的策略被视为“饮鸩止渴”。割地称臣虽换得短期政权稳定,但长期损害中原利益。欧阳修《新五代史》批评他“谋国而贻天下之忧”;司马光亦指责其“急一时之利”。后晋仅存11年即亡于契丹(947年),部分原因正源于此政策反噬。

6. 个人结局与评价

桑维翰晚年因后晋内部倾轧被排挤出朝。947年契丹灭后晋时,他被叛将张彦泽所杀。后世对其评价两极:肯定其治国才能,但批判其外交政策的短视。王夫之称其“工于谋人,拙于谋国”。

扩展知识:幽云十六州的割让影响深远。直至明代朱元璋北伐收复前,此地长期被游牧政权控制,导致中原王朝失去长城防线,北宋被迫以“岁币”赎买和平,最终引发“靖康之变”。桑维翰的决策成为五代政治实用主义的典型个案。

文章标签:

上一篇:南诏叛唐扰西南 | 下一篇:抗元将领张世杰

孙晟南唐忠烈臣子

五代十国孙晟

孙晟(?-956年),原名凤,又名忌,南唐著名大臣,以忠烈刚直著称,官至南唐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宰相),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

安重荣举兵反晋

五代十国石敬瑭

安重荣举兵反晋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天福六年(941年)的一场重要叛乱事件,体现了当时藩镇割据与中央集权的尖锐矛盾。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梳理和扩展分

刘旻联辽攻后周

五代十国刘旻

刘旻联辽攻后周是五代十国末期北汉与辽国联合进攻后周的重要军事行动,发生于公元954年至955年。这一事件是五代政权更迭与民族关系交织的典型案例,以下

赵弘殷征讨李守贞

五代十国赵弘

赵弘殷征讨李守贞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政权平定地方藩镇叛乱的重要军事行动。根据《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等史料记载,此事发生于后周太祖郭威广顺元年

安重荣举兵反晋

五代十国石敬瑭

安重荣举兵反晋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天福六年(941年)的一场重要叛乱事件,体现了当时藩镇割据与中央集权的尖锐矛盾。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梳理和扩展分

五代的军事战略与战术创新

五代十国石敬瑭

五代十国时期(907-979年)是中国历史上战争频发、军事变革显著的阶段,其军事战略与战术创新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军事战略的创新1. 藩镇割据下的区域防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