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春秋战国 >> 详情

郑国渠溉关中沃野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7-04 | 阅读:3772次
历史人物 ► 郑国渠

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修建,始建于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是关中平原最早的灌溉系统之一。该工程以“疲秦之计”为初衷,却成为秦国强盛的关键基础。以下是关于郑国渠的史实与扩展分析:

郑国渠溉关中沃野

1. 工程背景与政治意图

韩国派郑国入秦,以修建水渠消耗秦国国力,延缓其对东方六国的进攻(“疲秦”)。但秦国识破后仍继续工程,因工程带来的农业效益远超消耗。此事反映了秦国实用主义的治国策略。

2. 工程技术与规模

- 渠首位于泾阳县西北的泾河峡谷,利用渭北台地的地势,自西贯穿关中平原,绵延300余里(约合今120公里)。

- 采用“横绝”技术,拦截泾河支流,形成自流灌溉系统,设计精度极高。渠线避开盐碱地,选择黏土层的路线,减少渗漏。

- 灌溉面积达4万余顷(约合今280万亩),使关中成为“天府之国”。

3. 农业与经济影响

- 渠水含有大量泥沙(泾水“一石其泥数斗”),既可灌溉又能改良土壤,提升粮食产量。关中由此成为秦国统一战争的粮仓。

- 《史记·河渠书》称其“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亩产达六斛四斗,远超他地)。

4. 历史意义与后续发展

- 郑国渠与都江堰(前256年建成)并列为战国水利双璧,奠定秦国的经济霸权。汉武帝时期扩建为“六辅渠”,唐代另修三白渠,明清仍有修缮。

- 现证显示,唐代后因泾河下切,渠首逐渐失效,但渠系骨架至今犹存,部分段落仍在使用。

5. 考古与遗产价值

20世纪考古发现渠首遗址(如宁夏固原段),确认了拦河坝遗迹。2016年郑国渠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凸显其技术史上的地位。

郑国渠的修建体现了古代中国“以水养农”的智慧,其成功不仅扭转了韩国的政治算计,更成为秦国“强本弱末”战略的典范,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文章标签:郑国渠

上一篇:金文铭刻记册命 | 下一篇:五刑制度确立

王翦灭楚请田宅

春秋战国王翦

王翦灭楚请田宅一事出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是秦国灭楚战争中的关键事件,生动反映了王翦的政治智慧与秦国的军事战略。其背景及内涵可从以下几点展

范蠡计然致富经

春秋战国范蠡

范蠡与计然(又称计倪)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其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史记·货殖列传》和《越绝书》中。范蠡将计然的治国理政思想转化为商

郑国渠溉关中沃野

春秋战国郑国渠

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修建,始建于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是关中平原最早的灌溉系统之一。该工程以“疲秦

孟子论政滕文公

春秋战国孟子

《孟子·滕文公》篇集中记录了孟子与滕国国君滕文公的对话,展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对治国之道的实践指导。滕文公是战国时期滕国君主,孟子周游列国时

郑国渠溉关中沃野

春秋战国郑国渠

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修建,始建于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是关中平原最早的灌溉系统之一。该工程以“疲秦

郑国渠水利千秋

秦朝郑国渠

郑国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始建于战国末期(约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修建,故名“郑国渠”。它是秦国统一六国前的一项重要基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