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琵琶行夜泊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7-10 | 阅读:5581次历史人物 ► 白居易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名为《琵琶行并序》,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时值白居易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期间。诗中通过描写一位琵琶女的悲惨遭遇,抒发了诗人自身宦海沉浮的感慨,成为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之一。
1. 创作背景与史实
白居易因上书谏议政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在江州期间,他于浔阳江头送客时,偶遇一位漂泊江湖的琵琶女,听其弹奏并讲述身世,触动心怀,于是写下《琵琶行》。诗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成为千古名句,道出了诗人与琵琶女命运的共同悲凉。
2. 诗中的“夜泊”场景
《琵琶行》开篇即描写夜泊情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点明时间是秋天夜晚,地点在浔阳江畔。诗中提到的“江州司马青衫湿”,表明诗人身着低级官员的青衫(唐代八、九品官服为青色),暗合其被贬身份。
3. 琵琶女的形象与身世
诗中对琵琶女的描写极尽细腻:“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表明她曾是京城著名乐伎,后因年老色衰嫁作商人妇,而商人“重利轻别离”,使她流落江湖。这一形象带有一定的社会写实性,反映了唐代教坊乐伎的真实命运。
4. 音乐描写的艺术成就
白居易对琵琶演奏的描写极为精湛:“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鸣”,运用丰富比喻展现音乐的变化,被视为中国古代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经典段落。
5. 历史与文学的印证
唐代琵琶是西域传入的乐器,盛行于宫廷和民间。白居易在诗中不仅记录了这一音乐文化现象,还通过琵琶女的遭遇反映唐代社会底层女性的命运,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6. 后世影响
《琵琶行》流传极广,被后世多次改编为戏曲、绘画等艺术形式。京剧《琵琶行》、清代画家仇英的《琵琶行图》均受其启发。诗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等句更成为经典成语。
扩展知识
江州司马虽是闲职,但白居易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诗歌,包括《琵琶行》和《长恨歌》。
唐代教坊是宫廷音乐机构,乐伎地位低下,年老后常遭遗弃,琵琶女的形象具有典型性。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平易近人,重视反映社会现实,《琵琶行》正是其“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理论的实践。
文章标签:琵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