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宋朝 >> 详情

刘锜顺昌破敌记

朝代:宋朝 | 时间:2025-06-26 | 阅读:3018次
历史人物 ► 刘锜

刘锜顺昌破敌记》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战役记录,主要描述绍兴十一年(1141年)名将刘锜在顺昌(今安徽阜阳)以少胜多、大破金军主帅完颜宗弼(兀术)的辉煌战绩。此役是南宋抗金战争中罕见的主动进攻胜利,极大提振了宋军士气。以下依据《宋史》《续资治通鉴》等史料展开详述:

刘锜顺昌破敌记

一、战役背景

1. 金军南下态势:1141年,金国撕毁和议,完颜宗弼率十万大军分路攻宋,主力直指淮西。其前锋部队已攻占庐州(今合肥),顺昌成为扼守淮北的战略要地。

2. 刘锜临危受命:时任东京副留守的刘锜原率"八字军"(原为河北义军,因面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得名)赴任开封,行至顺昌时闻金兵南下,当即决定就地设防。其麾下兵力仅二万,且多为步兵。

二、战前准备

1. 城池防御体系:刘锜命军民加固城墙,在城外围构筑"羊马垣"(矮墙工事),拆除城外房屋清除射界,并沿颍水设置多重障碍。

2. 心理战术:派细作散布"八字军皆戴铁面具"的传言,又令士兵白日鸣鼓、夜间燃火,虚张声势。金军斥候见宋军炊烟不断,误判城内驻有重兵。

3. 气候利用:时值六月盛夏,刘锜针对性选择午时出战,利用金军重甲骑兵不耐酷暑的弱点。

三、战役过程

第一阶段:初战挫敌(5月29日-6月5日)

金将韩常率三万先锋攻城,刘锜命守军以神臂压制,待敌近至百步内突开城门出击,斩敌五千。

夜袭金营:派骁将阎充率五百死士夜斫敌营,利用雷雨掩护,专砍执火把者,致金军自相残杀。

第二阶段:决战破兀术(6月7日-9日)

完颜宗弼亲率"铁浮图"(重甲骑兵)与"拐子马"(两翼轻骑)驰援。刘锜以拒马桩限制骑兵机动,命士兵以长斧专砍马腿。

关键性战术:将部队分为三批轮战,每批士兵出战前必饮"暑药"(含薄荷、雄黄等成分的防暑汤剂),保持持续战斗力。

颍水:派从侧翼焚烧金军浮桥,截断其退路。金军溃败时自相践踏,溺毙者数以千计。

四、战役结果与影响

1. 战损对比:宋军阵亡不足三千,金军损失超万(含多名万户长),兀术退守汴京。《宋史》载"金人震恐丧魄,燕京珍宝尽徙以北"。

2. 战术创新:此战首创"以步制骑"典范,刘锜创造性地将城防战与野战结合,后世兵家评为"十三处战法变化"(明代《武备志》引《顺昌破敌录》)。

3. 后续影响:虽因朝廷主和未能扩大战果,但直接促成绍兴和议中金国放弃淮河以南领土要求。陆游有诗赞曰:"顺昌旗帜照淮水,大金元帅心胆寒。"

五、军事地理附注

顺昌城地处颍河与泉河交汇处,刘锜充分利用了水系地形:战前凿沉商船阻塞河道,战时又开闸放水冲淹金军营寨。今阜阳存有"刘公祠"遗址及明代《刘锜祠碑记》,详细记载了当年布防情况。

文章标签:

上一篇:韩熙载夜宴图传世 | 下一篇:元军三征安南记

沈括:宋朝科学家与政治家的一生

宋朝沈括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出身于钱塘(今浙江杭州)的一个士大夫家庭。他的一生横跨北宋仁宗、英宗、神

王安石:宋朝变法的风云人物

宋朝宋朝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主导了著名的“熙宁变法”(又称王安石变法)。

苏轼:文墨书韵留千秋

宋朝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豪,在文学、书法、绘画等领域均有极高造诣,被后世誉为“千古第一文人”。其作品跨越千年仍熠熠生辉,对

李清照:宋代才女的人生轨迹

宋朝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她的生平可划分为鲜明的三个阶段,反映了南北宋交替之际士人阶层

刘锜顺昌大捷录

宋朝刘锜

《刘锜顺昌大捷录》记录了南宋名将刘锜在顺昌之战(1140年)中率领八字军以少胜多、大破金军的经典战例。此役是宋金战争的重要转折点,以下从背景、经过

刘锜顺昌破敌记

宋朝刘锜

《刘锜顺昌破敌记》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战役记录,主要描述绍兴十一年(1141年)名将刘锜在顺昌(今安徽阜阳)以少胜多、大破金军主帅完颜宗弼(兀
友情链接